1978年末,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小岗村大包干前后的变化说明,中国没有懒人,所谓的懒人是由于制度和管理办法造成的。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使得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自2013年启动实施的科技创新工程颇有点像当年的“小岗村改革”,特别是建立了以长期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投入机制,解决了农业科研长周期与科研项目短时限的矛盾。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凭借自身的实力与特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第一批吃螃蟹者,2013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其他11个研究所进入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标志着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梳理南京农机化所3年试点期科技创新工程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科技创新工程给农机化所带来了质的提升,也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与装备支撑。
■ 本报记者孙红梅通讯员夏春华
2013年,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正式成为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改革试点,这场围绕“顶天立地、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科研力量,着力提升农机科研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改革,被该所所长陈巧敏称之为“小岗村”式的改革。他表示,科技创新工程是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行动,承担着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2013年至2015年),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全面实施“使命驱动、链式布局、团队作战、三创协同、条件领先、内外统筹、良性发展、推动变革”的创新战略,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整合了研究力量和科技资源,创新了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激发了各类岗位人员的积极性,有力地提升了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科技创新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焕发新活力
自创新工程试点期启动开始,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就根据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面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原则,制定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即力争经过5至10年,使确定的11个研究方向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建成农机化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重大应用类研究的世界一流科研院所。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农机化所优化了学科布局,整合了研究方向,确立了耕种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植保与资源化利用机械4个学科领域12个研究方向。
为确保各个学科有效运作,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成立了人才工作委员会,完善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机制,建立了《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等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激励和保障机制,最终建成了以中青年为中坚力量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了《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研团队绩效考核办法》等较为完善的科研岗位考核评价机制、绩效分配与激励机制,尤其是对首席专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等重点岗位,把绩效目标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些措施强化了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目标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整合、调整、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实现研究中心向科研团队的平稳过渡。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重大成果频出
体制机制理顺了,大家心气顺了,科技创新的氛围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各个科研团队在所负责的领域心无旁骛地开始了科研工作。试点期内,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各个科研团队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商品化生产,实现了科技生产力的转移。在耕种机械领域,科研团队重点开展了丘陵山地及果园耕整作业技术装备研发、高效复式播种技术装备研发、育苗播种自动移栽技术装备研发,建立了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农机化固定观测体系等。在收获机械领域,科研团队重点开展了花生、甘薯等土下果实收获技术装备研发,包括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电液仿形限深、秧蔓多次交接合并输送关键技术研究、全喂入花生捡拾摘果联合收获广适低损捡拾、果秧柔性防缠输送技术研究等;穗粒类作物收获技术装备研发,包括开展传统型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参数优化研究、基于北斗导航的穗粒类作物智能化、高效收获机关键技术研究;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收获装备技术研发,包括开展果园及设施蔬菜收获专用作业动力平台研究、针对蔬菜收获过程菜叶损伤、堵塞问题,创制设施蔬菜无序、有序收获技术装备;棉花和麻类收获机械装备研发,包括自动对行采棉机、棉花打顶机、大麻收割机等装备研制。在农产品加工机械领域,重点开展了粮油作物产地智能化优质、高效干燥技术装备研发,高活力花生种子智能化加工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大宗及特色果蔬等农产品精准干燥技术与装备研究等。在植保及资源化利用机械领域,重点开展了精准施药技术研究,通用关键部件和新型施药装备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研究,新型植保机械运载平台研究,航空施药技术及装备研究;以及生物质规模化收储利用技术与模式研究,有机肥、厩肥精准施肥装备研发和多元废弃物干发酵关键技术研究等。在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重点开展了基于BDS技术的作物基肥变量施用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基于传感器的变量追肥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联合收获机脱出物建模技术研究、基于稻麦联合收获机作业过程的水稻品质在线测试技术研究等。
这其中,攻克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18项,研究开发4HLJ-8型高效八行花生联合收获机等关键装备和部件35台(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91篇,SCI、EI等收录36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8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全国性行业协会奖励6项;获得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制(修)定(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上报规划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9件。在成果转化与贡献方面技术转让收入达到490万元,进入推广目录并形成商品化产品32个,科技下乡培训达9850人次。“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等9项技术列入农业部出版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主推技术。
人才团队建设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按中国农科院对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的部署,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调整优化了人才团队,设置了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序列。根据学科体系重点研究方向,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按“首席专家为核心,骨干专家为支撑,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组建了12支科研团队,分三次进入。第一批科研团队八支:耕整地机械科研团队、种植机械科研团队、土下果实收获机械科研团队、穗粒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果蔬茶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茎秆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植保机械科研团队、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科研团队;第三批科研团队三支:农业机械化技术系统优化与评价科研团队、农产品分级与贮藏装备科研团队、特色农产品干制与加工装备科研团队;2016年8月新增农业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科研团队。为此,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进行了45人次的岗位调整,目前已形成梯次结构适宜、知识配置合理、善于自主创新的科研团队,部分团队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引进博士毕业生9人,硕士毕业生37人;团队成员获得博士学位4人,培养博士后3人。培养博、硕士研究生77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
完善的科研条件建设确保创新工程顺利实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马更需配好鞍,优秀的人才必须有优质的设施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同时,不断进行科研条件建设,通过配备较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初具规模的中试基地、较好的创新硬件基础、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来确保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据了解,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共成立了三级研发平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使该所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了14个试验台建设的招投标工作;试点期各学科累计投入900余万元添置15套科研仪器设备;投入620余万元构建农业机械仿真分析设计系统,购置有限元仿真Ansys软件、离散元仿真Edem软件和刚柔耦合Adams软件,并为软件的运行搭建包括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硬件平台;5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共享渠道通畅;建设的我国首个植保专用风洞,为植保机械团队开展雾滴防飘机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数字处理技术的播种质量实时监测平台,为种植机械团队开发播种机构,提升播种质量提供数据支持;白马试验基地已经初步建成,装修车间及试验室各项装备安装到位,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十多家单位实现了基地共享,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广阔的田间试验场所;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则为保障科研工作高效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作为世界农机的一分子,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据了解,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期间,共派出42人次专家分别赴美国、德国、日本,执行高秆作物强力风送施药技术与装备合作研究任务以及参加农业国际会议以及完成合作研究任务等;召开“第七届精准农业与航空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3次,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东盟国家农机化技术培训4次,培训人数40余人;联合共建“中美施药技术实验室”并顺利开展工作;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2个科研机构建立深层合作关系;引进意大利“高速自动移栽机”和丹麦“大型自平衡式喷杆喷雾机”等设备和技术12项;邀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17名专家来所做学术交流;与亚太农机中心、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关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精准农业航空分会兼职1人。
当年小岗村18个红手印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加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也标志着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小岗村的发展历程诠释着永不停歇的改革创新精神,南京农机化研究所也将借助中国农科院的科技创新工程打破旧的枷锁束缚,向着新的目标进发。未来五年,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学科领域和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各学科团队研究目标更加系统明确,部分学科方向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平台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科研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绩卓著,行业领军人物涌现;在农机装备核心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显著提高;科技成果水平与数量大幅增长,在农机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国际国内行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科研氛围进一步优化,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灵活,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激励机制更加高效灵活,职工收入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立足学术前沿、引领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现代农业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