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拖拉机的外观美不美?这位女工程师已为此努力了33年

发布时间:2017-07-20

东方红拖拉机,半个多世纪持续升级换代,每一款新产品推出后,都能以靓丽的外观、耐用的覆盖件、实用的驾驶室让用户眼前一亮。

而这背后,是一拖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努力,是一拖人数十年如一日打造卓越产品的执着。

今天为你讲述中国一拖女工程师祝晶的故事。为了让用户第一眼就喜欢上东方红拖拉机,她已经努力了33年。

“认真工作、踏实做事”,是祝晶的座右铭。参加工作33年,祝晶始终把这两句话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从模具设计画图到工艺设计再到产品开发,这33年里祝晶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她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工作、踏实做事的朴实、执着和勤奋。从改革巨变的80年代,到艰苦探索的90年代,再到腾飞奋进的新世纪,祝晶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执着和坚持,正是一代又一代一拖人精神品格的最好写照,也是中国一拖走过六十载沧桑风雨的不竭动力。

640.webp (3).jpg

坚守的一代

1983年,刚刚毕业的祝晶来到中国一拖冲压分厂技术科模具组,负责模具设计工作。当时,厂里条件很艰苦,特别是设计工作,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能靠技术人员用笔在白纸上一张一张画出来。祝晶用“趴图板”来形容当时的工作场景:“每个人一张桌子,一块图板,每天上班就是不停画图;小一点的图纸趴在桌子上画,大一点的图纸趴在图板上画。大家拿着圆规和尺子,在白图纸上一点一点画图,手掌上都是黑色的石墨。每当这时,办公室里一阵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悦耳极了。”

班组的老技术人员告诉祝晶,设计图一笔都不能出错,一笔出错就意味着生产上的巨大浪费。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祝晶,进而影响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图纸这一画就是14年,祝晶踏实勤奋,成为了技术骨干,也形成了认真、严谨到苛刻的工作态度:不能因为设计不当、画图出错给企业造成任何损失。

当时,中国正经历改革开放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变,农民包产到户,一下把中国一拖逼进市场。中国一拖从建厂投产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以生产履带拖拉机为主的生产型企业,产品单一,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国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变化,企业生产陷入一时的困境中。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很多人选择了下海经商。大浪淘沙中,祝晶身边的人也换了一个又一个。10名和她同龄一起进厂的同事,最终只留下4人。

许多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挣钱才是第一位。然而无论别人如何选择,祝晶始终坚持要留下来,留在中国一拖。回首当时的选择,祝晶这样说:“我的父母都是一拖人,我也是一拖人,我的家就在中国一拖。”

一些人走了,一些人留下,留下的这一批人被称作留守下来的一代。历史证明,正是留守下来的一代,构成了中国一拖在改革浪潮中奋起、再次走向辉煌的中坚力量。

640.webp (4).jpg

菲亚特,新的希望

面对时代的巨变和云谲波诡的市场,中国一拖经营层毅然决定:引进菲亚特技术,发展轮式拖拉机。1985、1986年,中国一拖两次派人前往菲亚特公司,开始实习,接受图纸、培训及技术资料的转化工作。到1988年,中国一拖尽管已收到5批资料文件、图纸及几台样机,但关键的生产设备比如专用机床、大型锻压机床等一台也没有到货。意大利的专用设备和关键部件到不了,试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中国一拖乃至中国农机行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艰难转型,在困难中孕育出新的希望。

当时冲压分厂承担了菲亚特项目的几个重点项目,项目初期困难重重。年轻的祝晶主动请缨,要求进入项目组。祝晶后来回忆说,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菲亚特项目的意义,只是觉得年轻人就要有勇气,到大项目组中去多学习,才能尽快提高自己。

没想到一进项目组,祝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意大利提供的技术资料存放在胶片中,需要借助投影仪一张一张看,且大多数技术资料是意大利语和英语,解读非常缓慢。年轻的祝晶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拿下这个项目。她一边学习外语,一边对照手头的技术材料慢慢解读,有不懂的地方就到处找技术员和老师傅请教,进步飞快。

然而菲亚特项目的困难远远超出了祝晶的想象:菲亚特地板产品的冲压件需采用大型锻压机床,一次拉延成型,稳定性极佳,而当时冲压分厂并没有这种设备,怎么办?她要设计的模具所需的压力值超过了设备的压力值,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祝晶反而很坦然,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去。从设计、下料到模具调试,每一个环节祝晶都不敢放松,全程参与,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给企业带来损失。

时隔多年,祝晶依然记得,当时的冲压分厂里大家干劲十足,常常聚在一起想办法,像蚂蚁搬泰山一样,一点一点把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并没有让大家退缩,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意大利的洋方法不行,就换土方法;没有数控设备,大家就想办法,在普通机床上做试验,硬是把不可能变成现实。菲亚特驾驶室产品的门框是异形的,有特殊的弧度和角度要求。在没有数控机床和先进检测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人眼根本无法识别。当时,祝晶和技术人员们硬是咬着牙,采用土办法,带着工人们用铁锤一点一点敲打出合格的弧度,硬生生用手敲打出了一个奇迹。

可以说菲亚特技术的引进,对中国一拖掌握领先技术、追赶世界农机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多年以后,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发现,正是一拖人用双手和铁锤,一点一点重塑了中国农机行业的筋骨,锻打出新的希望。

640.webp (5).jpg

走进市场,新的起点

1995年,中国一拖决定在放开经营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放开经营作为各子单位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冲压分厂按照该规定,放开经营,开始逐步走向市场,进行艰辛的探索。2002年,中国一拖第三装配厂大轮拖产品未完全定型,覆盖件的加工采用手工敲打而成,产品外观不美观、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水平也不高。这对冲压分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设计、研发X700新型覆盖件和驾驶室这一个任务又交到了祝晶的手里。这时的祝晶已经是分管产品研发工作的技术科副科长。

经过菲亚特项目的锤炼,她开始有意识的吸收意大利技术的优点,并结合冲压分厂的实际进行改进和调整。她很快代领团队拿出来了设计方案。流线型的新一代东方红覆盖件和驾驶室,漂亮,时尚,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然而实际生产起来难度很大。当时,冲压分厂没有数控设备,想做出合适的模具几乎不可能。难道冲压分厂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就要因此而夭折吗?祝晶不甘心,她开始频繁的到行业调研,到各地走访,希望找到突破口。

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在河北泊头的一次走访中,祝晶无意中在对方车间中发现他们正在加工一款类似的模具,质量极佳。这个发现让祝晶喜出望外,经过认真考察,对方的技术和设备均能满足冲压分厂的要求,项目终于取得突破。

祝晶依然记得当他们把生产出的覆盖件产品送到第三装配厂时,第三装配厂领导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你们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句话让祝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这是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还有什么比得到用户的认可更值得高兴的事情呢?

第一次走进市场,自主研发出第一款产品,对冲压分厂而言无异于一次新生。《一拖厂志》这样记载:东方红X700新型覆盖件、驾驶室开发与生产准备工作,成为中国一拖历史上一个新产品开发的“里程碑”事件,不仅使冲压分厂迅速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一拖大轮拖迅速上量、占领市场做出了极大贡献。

640.webp (6).jpg

相伴福莱格一起成长

在同事眼中,祝晶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几乎每一个同事都知道,祝晶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都要把OA和腾讯通上面的信息过一遍,处理完毕才回家。有时候,祝晶在公司总部开会、福莱格公司开会,或者和各部门协调工作,常常一整天不能回办公室。一打开电脑,里面密密麻麻的信息铺满了电脑屏幕。祝晶总是坐在电脑前,一条一条信息处理,特别是项目的反馈和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她都会仔细纪录下来,不敢有任何疏漏。这种认真、细致的作风感染了整个团队,在祝晶的带领下,团队内部关系融洽、工作认真,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一拖“先进党支部”、 “优秀职业化团队”,“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支部”、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年文明号”和“国机集团文明班组”。

如今的祝晶已经在福莱格公司工作了整整33年。33年里,祝晶经历了企业低谷、改革和新生。从一开始的模具设计到后来的技术管理、产品开发,无论把她放到任何一个岗位上,只要企业需要,她就毫无怨言。

在祝晶眼里,福莱格公司给她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机会,认真做好工作只是自己应该做的。从菲亚特项目的咬紧牙关,到产品开发的胸有成竹,祝晶越来越从容,先后为福莱格公司带来了28项国家专利授权。她和同事用自己的努力换回来一个又一个荣誉,也见证了冲压分厂、福莱格公司的一次又一次成长。相伴福莱格一起成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