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关于2017年度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中期检查情况的通报

发布时间:2018-01-30

苏农机科〔2018〕2号

关于2017年度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中期检查情况的通报

有关设区市、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

为掌握2017年度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省农机局于2017年12月18日至22日组织4个专家组对第二批19个示范县开展了中期检查。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核对台帐、检查资料、现场抽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相关检查工作,走访了30多家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现场查看了部分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情况以及小麦机械化种植的长势情况。现将有关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示范县建设成效

检查发现,有关县政府对示范县建设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推进措施,示范县建设有序推进,阶段性建设成效明显。

(一)政府高度重视。19个县(市、区)人民政府都成立了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大了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力度。高邮市委书记专门批示、市长专题会议研究、市委常委亲自领导创建工作,金湖等地由县长亲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强力推动全程机械化。赣榆区政府办将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在全区通报。邗江区人大专题视察创建工作,督促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太仓市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列入了市委2017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句容市政府与各农业乡镇签署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责任状,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此次中期检查中绝大多数县政府领导参与检查和座谈交流,对检查组指出的问题纷纷表态立即着手研究解决。

(二)短板快速补强。19个县(市、区)自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以来,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短板得以快速补强。据统计,19个示范县(市、区)乘坐式插秧机保有量达到9949台,占全省高性能插秧机比例达到23%,平均水稻机插秧率达到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示范县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为主,秸秆处理机械化平均水平达到89%,高过全省平均水平。高地隙自走式等高效植保机械装备的数量占全省总量的36.8%,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机械化烘干能力获得突破性增长,19个示范县(市、区)机械化烘干能力(含收储系统烘干能力)达到73%,其中产地烘干能力达到了6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三)工作特色纷呈。在中期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县(市、区)有工作特色和亮点:高邮市采取了乡镇上门登记调查、第三方核查、局组织抽查的方式,狠抓育秧、机插等重点环节和插秧机等重点机具的核查,提高准确率。金湖县探索出了杂交稻机插育秧及定量精确机插技术,对全省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有示范引领作用。溧阳市通过对大马力、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作业补贴,增加装备数量,提升机收自给能力。太仓市探索制订地方标准《太仓市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从稻麦生产技术规范、装备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方案。响水县注重农机、农艺的融合,制订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技术体系,推动稻麦周年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

(四)整体加快推进。19个县(市、区)通过开展示范乡(镇)、村组和示范片建设,加快整体示范推进步伐。据不完全统计,19个县(市、区)共建设152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2095个示范村组和1298个示范片,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占比达到63%。各示范县在推进全程机械化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形成了多种推进模式,为全省面上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姜堰区以为农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以规模化经营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规模经营的比重达86%。海门市以“旱改水”工作为重点,结合“全托管”主体培育推进全程机械化。六合区推行“示范村社”创建,实行“五级联动”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宜兴市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示范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存在问题

各示范县建设尽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问题将分县下发):

(一)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县(市、区)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主体责任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政府协调推动力度不大,基本上是农机部门单打独斗,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具体推进举措较少,离创建目标差距较大,总体进展缓慢。个别县(市、区)畏难思想较重,过分强调示范创建工作中的客观因素和各种困难,而不是积极地想对策、出实招来推进工作。极个别县(市、区)表现为简单消极应付检查考核,急于求成心切,不重视真抓实干,工作浮于表面。

(二)短板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拉长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六大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上耕整地、收获、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粮食烘干和高效植保等短板补强效果较为明显,但是稻麦种植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瓶颈。个别县(市、区)水稻机插秧水平受机具更新换代、扶持政策可持续性等因素影响较大,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受成熟机具的选型推广和技术应用等因素影响也较大,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方面还要做大量工作。

(三)创建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抓细抓实。个别县对在役机具情况掌握不够准确、台账资料还未建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仍未研究制定,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的试验选型和推广应用还未展开,不少示范创建工作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个别县(市、区)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示范区中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效果一般,示范作用不够明显。个别县(市、区)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不接地气,大多仅仅是以前单项农机化技术资料的简单收集汇总,并没有针对全程机械化六大环节和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技术方案并指导生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照问题,加快整改。各地要严肃认真对待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务必做好整改落实。要尽快理清各环节机具装备情况,并健全完整的台账资料,认真对照目标任务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组优势,加快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方案,并指导农业生产。要加强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示范区内农田水利排灌畅通、机耕道路通畅,提升核心示范作用。

(二)落实责任,强化管理。省政府已经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责任主体,示范县建设离不开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要加快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化考核的机制,加强宣传,克服畏难情绪,形成合力,加快推进。要加强示范创建项目资金管理,积极引导资金投入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切实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指导,补长短板。各示范县要针对各自薄弱区域和短板环节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全面整体提高县域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针对个别地区秋季多阴雨天气条件下,湿烂田块小麦播种易堵种的情况,要加强田间降渍排水,通过选型试验示范,总结规范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机具配置,指导作业。要加快插秧机更新换代,保持在役插秧机数量,稳定机插秧,控减直播稻。要重点加强烘干、高效植保、机插秧、小麦种植等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的发展,加大装备选型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四)总结模式,建立机制。各示范县要做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模式的总结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力量,研究和完善技术模式、生产模式、服务模式、组织模式等,总结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模式,加大模式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研究制定创建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积极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巩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成果,确保三大作物、六大环节机械装备和作业水平不降低。

附件:第二批示范县中期检查材料(分县下发)

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2018年1月26日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