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以来,全省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有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整体推进力度不断加大。连续3年写入省委1号文件加以推进,每年都被列为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全省超过90%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省级财政 “十三五”期间预算安排专项4.44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市县两级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总额超过15亿元。各地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与指导活动,全省共举办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班2384期,培训19.8万人次,开展现场演示活动超过2500次,印发技术宣传资料350多万份。
二是示范创建进展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分三批共59个县(市、区)被列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占66个计划县(市、区)总数的近九成。创建质量水平较高,前两批34个示范县水稻平均机插率达7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产地烘干能力超过7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全省水平近20个百分点。示范引领作用凸显,全省共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578个、示范村6611个,整体推进比例超过65.9%,其中34个省级示范县共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230个、示范村3657个,整体推进比例超过72%。
三是装备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粮食生产机具保有量大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高效植保机分别达到18万台、14.6万台、17.5万台、2.36万台、9.1万台,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9.7%、9.5%、40%和30%。短板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水稻机插率稳定在75%左右,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到51%,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超过60%,目前全省三大粮食作物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8%,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农机局要求各级农机部门要主动查找差距,进一步理清思路,靠前指挥,加强指导,狠抓落实,以示范县建设为重要抓手,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推进示范创建。省级确立的59个示范县(市、区)要对照目标任务按计划做好示范创建工作。首批15个示范县要高标准完成考核评价工作;第二批19个示范县要主动对标找差,全力冲刺示范创建目标任务;第三批25个示范县要抓住后发优势,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二是强弱项补齐短板环节。当前各地要重点抓好机插秧、高效植保和烘干等薄弱环节的巩固提升,做好育秧播种机、侧深施肥插秧机和微喷灌旱地育秧、工厂化育插秧等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开展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具选型,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化防治技术;做好绿色节能环保的热源烘干设备选型,逐步引导实施燃煤烘干设备清洁能源改造,实现绿色烘干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严要求落实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监督检查机制,抓好常态化监督检查;规范会计核算和资金使用行为,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各地根据职责分工配合做好考核评价工作,争取顺利完成各项考核评价任务;认真做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风险点的排查梳理工作,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管控。
四是谋长远总结创建成果。各地要学习借鉴金坛“机艺融合+农机化”、泗阳县“家庭农场集群+农机化”、姜堰“为农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化”、灌南县“扶贫+农机化”示范创建模式,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总结完善经验模式。总结不同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与技术路线,形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与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