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壮大“金豆子”产业——青海创新引领发展枸杞全程机械化纪实

发布时间:2018-06-19

作为青海省的特色产业,由于其生产过程基本以人工为主,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甚至已经影响到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青海不断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加速“机器换人”,提升枸杞产业发展质量。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行标准化宜机模式、大力推进生产过程机械化,成为今后青海枸杞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金豆子11.jpg

履带自走式旋耕机

金豆子22.jpg

手扶式微耕机

金豆子33.jpg

高效无人植保机

金豆子44.jpg

多功能施肥机

金豆子55.jpg

行株间自动割草机

金豆子66.jpg

喷雾打药机

金豆子77.jpg

自走式全方位喷杆喷雾机

金豆子88.jpg

折叠式全方位喷药机

■本报记者王建鹏陈斯

枸杞产业,作为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和塑造绿色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地方政府采取政策驱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社会联动等有效措施,推动枸杞种植规模稳步扩大,枸杞产业发展已逐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一体化、品牌化等健康有序、良性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

抱着“金豆子”,苦寻“铁榔头”

据了解,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万亩,是我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种植区域已经延伸到海南州共和县等地,经济效益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渐增强。“柴达木”品牌枸杞更是名声鹊起,有机枸杞远销海外,是青海省最具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品之一,枸杞产业成为海西州特色支柱型产业。据测算,进入盛果期的枸杞,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6000元,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8—2017年,产值从0.33亿元跃升到21.6亿元,产值增加65倍;2017年,农牧业总产值的占比从3.2%跃升到46.7%,增长14.6倍。由此可见,枸杞已成为青海地区名副其实的“金豆子”。

为了积极推动枸杞产业的发展,近两年,青海积极推动园区建设及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据青海省农机推广站站长何彦武介绍,以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区为中心,青海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聚集功能,引领产业体系纵深发展。“目前,两个园区入驻枸杞企业14家,累计完成投资20.9亿元;培育种植加工企业达87家,其中种植企业61家,加工种植企业11家,深加工企业16家,枸杞专业合作社62家,其中种植加工枸杞专业合作社12家。已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色选等生产线40余条。在格尔木、德令哈、都兰、乌兰等主产区大力兴建制干基地,机械制干能力达到3.5万吨左右。”

但近两年,枸杞价格持续波动,特别是在2017年,枸杞售价大幅下降到10元以下,造成青海枸杞大面积亏损,产业形势异常严峻。

当地的枸杞产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省的枸杞生产过程基本以落后的人工劳作为主,而且枸杞大面积种植时间不长,枸杞产业相对起步较晚。发展至今,作为地区支柱产业的枸杞生产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问题就是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机械化生产机具严重缺乏,造成劳动力短缺,用工难、用工荒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之种植模式纷杂、机械化技术应用匮乏,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枸杞产业的发展。”青海省农牧厅党组成员、首席兽医师孙应祥坦言。

“一方面,枸杞生产环节主要依赖人工作业,生产效率低、作业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导致枸杞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另一方面,大多枸杞种植户为追求产量,枸杞种植多采用密植模式,且枸杞种植区行距大小不统一,以1.5—2.5m栽植模式居多,大部分机具无法进地作业,劳务用工投入占比极大。”青海省农机管理局局长王建元进一步向记者解释了其中原因。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的生产成本太高了。据测算,枸杞生产中仅追肥、除草、修剪、喷药植保环节的劳动用工费用就高达1600元/亩;采摘环节的亩人工成本更是高达2000元以上。这么高的成本使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荡然无存,何谈经济效益!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是‘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这个标志有多大的差距,值得我们大家反思。”王建元坦言,每斤枸杞中有10块钱是人工成本,成为枸杞生产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水平,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牧民致富的突出短板。

破题前行,对“短板”say no

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直面和解决问题。

“目前,枸杞产业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这未尝不是转型升级的良机。聚焦枸杞生产、凝聚各方力量,围绕种植、修剪、追肥、植保、采摘等重点技术,加快标准化栽植生产模式建立,加快适用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有效推进枸杞产业的提档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信心做好枸杞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孙应祥坚定地表示。

痛定思痛,破题前行。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局面,青海省农机部门就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展开技术创新合作,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引进研发适用的枸杞生产专用机具,大力推进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

据王建元介绍,为了加强产业科技研发,其在海西州设立了青海省枸杞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在循环产业链延伸、植物源生物农药、有机肥、保鲜技术、生物制剂、制干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同时,为更好地满足枸杞产业技术研发需要,还特聘请省内外枸杞行业知名专家教授11名为发展战略咨询家,切实增强青海科技支撑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农机推广部门也联合有关企业在枸杞专用机具研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在施肥、除草和采摘等环节推出了部分机具,但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也还远远不能满足枸杞生产需要。枸杞专用机械是我国枸杞产业中最明显的短板,要补齐这个短板,加强科技创新、加大适用机具的研发势在必行。只有在农机农艺融合的前提下,完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栽植模式创新,形成涵盖枸杞生产全过程全系列的配套机具,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才能确保枸杞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何彦武表示,为了总结更好更适宜的枸杞种植方法,他带队与许振林创新工作室、海西州农牧局农机科、海西州农机推广站、海西州农科所、德令哈农业技术推广站、格尔木市和乌兰县农机管理站、农机合作社等一行人,专门前往宁夏进行专题考察学习,并请宁夏专家来传经送宝。

付出总有收获。6月6日,青海省“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现场实训活动”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科技园举行。演示现场展示了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低空低量遥控施药无人机、多功能施肥机、行株间自动割草机、自走式全方位喷杆喷雾机、新兴刀片式枝条还田机等多种枸杞生产主要环节中的先进机械化作业机具。

“这款单边可调幅自动株间除草机采取了设备优化设计,自动化程度高、便捷实用,方便枸杞田间作业,还加入限深轮等特殊设计,灵活性高,作业效率达每小时7亩,与传统人工除草相比,效率提高了30%。”青海省农机推广站推广科科长许振林作为演示会的讲解人,边指挥机具作业演示,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每款机器的性能,“这款新型刀片式纸条还田机械加入搂草设备,通过六爪收集轮,能将所有枝条收集起来送至粉碎设备,保证了收集的清洁度,避免二次作业。同时,还加入了过滤筛装置,通过筛孔控制枝条长宽大小,保证还田后枝条不能再次发芽,提高枝条粉碎后的还田效果。作业效率达每小时6亩,残枝利用率提高了50%。

“我们和青海省农机推广站联合研发了一款自走式全方位喷杆喷雾机,作业效率60亩每小时,较人工提高125倍,每亩生产成本降低96元。尤其是面对突发灾害,其突击作业能力特别强,且药液利用率可提高20—40%左右,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效果十分显著。”演示会后,山东永佳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各种新型高科技机具的高效精准演示效果,让现场观众连连叫好。“我们村种植了1万多亩枸杞,但只有一些小型机械,根本不够用,干完这一块地又马不停蹄赶到下一块地作业,活做不细不说,作业效率还差。再加上现在人工费用太高了,我们也是很犯愁!今天在这次现场会上我算是大开眼界,看到这么多新式大型机械,正是我们需要的!我打算多买几台大型机,带领乡亲们致富,也算为乡村振兴添一份力。”青海格尔木新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德胜激动地说。

何彦武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据试验数据测算,如果将现有研制成功的机具全部应用到生产中,亩均劳动用工成本将节省70%(不含采摘),按照现行生产环节(不含采摘)总用工成本1600元计算,亩节本超过1000元。如果采摘机研制成功的话,亩均劳动用工成本将有可能由近4000元降低到1000元以内,节本增效十分显著。

枸杞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需向全过程机械化方向打造,纳入标准化、产业化轨道,才能提高生产力。

全面发力,既有“宽度”又有“厚度”

试验示范目的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算,有了节能高效的新技术,自然少不了全面优化的推广办法,让枸杞全程机械化发展既有“宽度”又有“厚度”。

“我们在青海建立了多个枸杞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政府引导的‘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示范推广模式;在枸杞主产县市区建立了多个枸杞机械化示范园区,形成了政府引领的‘推广单位+公司+合作社+园区’的示范推广模式,基本形成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机械化研发与运用共同促进发展的格局。”海西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任刚介绍道,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展现了枸杞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场景,突出了现代农业装备在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条件下的高效率、低成本和高质量、高效益。最新的技术能在示范基地和园区快速应用,示范园区和基地也为机具的研发改进提供了试验场所,达到了共同促进共同完善共同发展的效果。同时,示范园区和基地也成了广大枸杞种植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户参观学习的最佳场所,技术人员负责向农民传授相关知识,示范与推广效果俱佳。建设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成为推进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措施。

“枸杞产业涉及品种繁育、栽植、土肥、植保、农机、烘干加工等多个领域,需要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才能形成适合青海实际的枸杞栽植生产集成技术和规范,只有枸杞栽植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才能发展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任何环节有突破或有短板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枸杞产业的提质升级。与此同时,相关资金既要不断加大投入且能保持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厚此薄彼忽略某一个领域。”何彦武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观念,着眼于“以精补小、以精增效、以精创牌、以精制胜”,充分发挥资源、地域优势,立足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以“发展园区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精细化、质量有机化、市场高端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国际化营销,建设中国最大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我们争取到2020年,建成柴达木世界高端枸杞产业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成立柴达木枸杞研究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建立柴达木枸杞品牌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品牌价值;建立枸杞产品可追溯体系,大幅度提高枸杞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完善种植、加工、科技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孙应祥表示,加快枸杞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促进枸杞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机农艺各种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和集成熟化,使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得到充分体现,使其达到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使枸杞产业快速进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的发展。

要完全实现这些目标,青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版图片摄影:陈斯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