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力拖拉机播种
油菜机收
马铃薯机收
植保无人机作业
■本报记者王建鹏陈斯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嵌接地带,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农机化重点示范县,主要种植油菜、马铃薯、小麦、青稞、蚕豆、蔬菜等。在全程机械化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互助县遇到了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差距大、发展层次不均衡等问题,但互助农机人没有畏难,而是迎风而上,专挑“硬骨头”啃,着力解决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成为周边名副其实的“示范标兵”。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联合收割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等机械的大幅增加,使互助县机械化水平逐年增加。
犁好地才能开好头
2017年,互助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5.4万亩,机播面积达60万亩。“耕整地是一年收成的第一环,走好第一步才能保证一年的丰收。”互助县农机站站长祁顺说道,“整地质量的好坏,对油菜和麦类作物的出苗、根系发育和培育壮地的影响很大。因为这些作物的种子特别小,整地粗糙籽粒容易架空,吸水困难。整地不平造成播种深浅不一,也会影响出苗。”
据了解,互助县土地多为沙地,小石子很多,这对农作物播种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油菜为双子叶,顶土能力弱,如果有小石子挡道很难出苗。播种期间如果小石子太多,会使播种机身跳动,易造成浮种。因此,在播种前我们必须将土壤深耕深松,进行灭茬、耙耱,消除土坷垃,使土壤疏松细碎,这样才利于播种。同样,马铃薯在播前施底肥后也要进行深松联合整地,以达到土层虚实并存、地平土细的状态。”祁顺向记者介绍道。
高原地区的机械播种对种植的气候、土壤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地区间的播种差异也很大。“像麦类和油菜作物,播种期应掌握在日均气温稳定在2—3℃。川水、浅山地区要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半浅、半脑及脑山地区要在4月中上旬播种,播种前要调整好播种机下籽量、行距和播种深度。油菜作物平均播种量为0.4千克/亩,播种深度为2—3cm,行距控制在18—30cm,麦类作物的播种量为15—22千克/亩,播种深度为3—5cm,施肥深度为8—10cm。”互助县农机站副站长叶文春说道。
“我们在机械播种时,一般采用分层肥播种机、旱作施肥沟播机、精少量播种机和免耕播种机。油菜覆膜种植,要采用专用的油菜覆膜播种机播种。至于马铃薯,我们选用马铃薯施肥覆膜种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喷药、覆膜多项作业工序。播种机开沟、施肥后,将种薯点播在开沟器开出的沟内温土中,同时覆土、起垄、喷药、覆膜。根据马铃薯品种及农艺要求,播种量在150—175公斤/亩间调整,行距按机具设计选择使用,株距18—30cm,播种深度12—18cm,重、漏播率可以小于4%。”
“但我们必须承认,互助县种植的不同作物在不同作业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深耕深松机械化水平较高,在80%以上;播种在麦类作物和油菜作物上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在84.32%以上。而在马铃薯作物上的机械化水平仅为22.67%;机械化收获水平也相对较低,最高的麦类作物为67.8%,最低的马铃薯作物仅为10.67%。对于机械化植保,我们县的发展层次差距更大,绝大部分的药剂防治均采用人工喷雾器作业,少数的采用机械化药剂喷雾作业,而个别更先进的将采用无人机植保。油菜作物和马铃薯通常是采取人工除草、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进行植保。”祁顺对此直言不讳,这也是下一步互助县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植保与收获的“学问”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草的危害,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甚至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的严重减产或失收。“在植保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研究工作,以制定出最适宜本地区的植保方式,保证收成。”互助县农机站研究员窦全兴说道。
记者不禁疑问,究竟各类作物该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呢?“麦类作物主要防治麦茎蜂、麦穗夜蛾和锈病等。在进行机械植保时,按比例配置药液,要求药剂混合均匀,喷头要雾化良好,机械匀速前行,避免重喷,防止药害。马铃薯发现地下害虫或蚜虫后,要用高效氯氰菊酯喷雾防治,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用多菌灵预防早疫病,用抑快净、杜邦克露和甲霜灵锰锌交替防治晚疫病。而油菜作物的主要病害是油菜菌核病、霜霉病,应根据农时和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喷雾防治。在油菜的生长期插放粘虫黄蓝板,进行虫害的绿色防控。油菜花期要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克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50克,兑水75—125千克进行喷雾。喷雾时间掌握在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达1%以下时进行,喷药部位重点放在植株中下部茎叶和地面。”窦全兴细致的讲解让记者茅塞顿开。
收获同样是一门“大学问”。据窦研究员介绍,麦类作物的收获主要采用谷物联合收获机进行适时收获,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秸秆含水量,调整收获机的前进速度和喂入量,以保证脱净率,减少损失。而马铃薯要在收获前7—10天使用配套马铃薯杀秧机进行机械灭秧作业,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秧苗的粉碎灭秧工作,为后续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条件。机械灭秧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粉碎后的秧苗达到秸秆还田的目的。
“机械灭秧作业7—10天后,土壤含水率小于20%时,进行机械化挖掘作业最好。正式收获前,先在地头试收10m,检查挖净率、明薯率、伤薯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农艺要求后开始正式收获,有条件地区使用联合收获机作业。当马铃薯地上的茎叶由绿变黄、叶片脱落、茎秆枯萎,地下块茎停止生长,并与薯秧分离,这时候的产量达到最高峰,应及时进行收获。我们一般采用4UM—80、4UM—2型马铃薯收获机,并利用配套的残膜回收机进行残膜回收作业,将残膜清理回收。”说起这么多年积攒“农业经”,窦全兴显得格外兴奋,“油菜要在其角果90%呈黄色时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收获的油菜要及时晾晒,以防发霉。油菜收割机必须要带有立式割刀,联合收割机我们一般选用雷沃谷神系列、沃得系列等轮式联合收割机和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前要对机器主要部位进行保养,各项参数重新调整,确保收割干净、损失小、不落夹,破碎率低,脱净率高。”
“机器换人让我们有了奔头”
“如果不靠机器,这么多的田,几百个人都管不过来,机器换人让我们有了奔头。”祁顺感慨地说,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机器换人”,破解的是农业“用工难、用工贵”,以及“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些难题,是建设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意,对于稳产能、降成本、提效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助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由于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度,解放劳动生产力,节省大量劳动用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叶文春介绍道,“例如,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传统耕作、传统种植、收获作业劳动用工相比,亩均节省人工5—7人左右,亩均增产8.7%左右,功效提高7倍以上,亩节支增收485元左右。其生态效益也不可小觑,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采用机械化垄作和起垄铺膜成套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抵御春旱,确保马铃薯增产增收。”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应用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像我们的油菜和青稞机械化生产秸秆处理作业代替耕翻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15元/亩,机械播种增产8%,机械联合收获作业降低损失5%,增产降损约23公斤/亩,按前三年平均市场价格4.6元/公斤计算,增收105.8元/亩。另外,机械化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播种比人工提高功效5—10倍,收获比人工提高功效50倍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窦全兴说道,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和风蚀,环保效益十分显著,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应用是农业生产实现节本、提质、增收的重要途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从目前我县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来看,虽然在不同作物不同作业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但这也凸显了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我县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也是一个从新的起点发展的机会。今后,我们将依托各项惠农政策和农机项目,从薄弱环节着手,如机械化植保、中耕等,加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力度,整体推进互助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未来工作的目标,祁顺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