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单轨运输机为葡萄基地运输肥料
■杨智伟滕珊珊
“嗨,车运肥料来了!”7月19日上午,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大学生创业园的一声喊,打破了这山里的沉寂。
一台山地单轨运输机匀速行进,运载着两百多公斤的肥料从百亩葡萄架下穿越而过;另一个山头,几个果农背着割草机几分钟就完成了一梯猕猴桃地的除草工作。这是麻阳扶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日常作业的一个镜头。
果园“保姆”
“耕地、除草、施肥、喷药、灌溉、剪枝、绑枝、运输,从种植到收获,这山上近万亩的活我们都包了。”麻阳扶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复军介绍说,今年合作社接受了楠木桥大学生创业园和联村联创扶贫产业园的托管业务,成了大山果园里的“保姆”。
6月初,由谭家寨楠木桥村村民焦复军、符前红和谭华东等13户果农发起,成立了怀化首家经作林果业特色产业合作社——麻阳扶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树要大,根得深。合作社前身为麻阳楠木桥村农机服务队,人员和技术过得硬,基础好。”麻阳农机局推广站站长谭俊见证了麻阳扶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诞生”。他介绍说,合作社自筹500万注册资金,现有社员13人,经营和作业服务土地面积1万亩,其中种植猕猴桃6000亩、高山刺葡萄2000亩、蓝莓500亩、黄桃500亩、其他1000亩。
麻阳扶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购置配备有微喷系统、单轨运输机、微耕机、喷雾打药机、绑枝机、碎枝机、果园开沟施肥机和植保器械等各类农业机械,农机装备达750多万元。合作社下设3个社会化服务队,队员发展到30多人,已建立起联耕联种、联管联收的农机一条龙全程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了楠木桥两大产业园以及周边乡镇,让山区种植大户和果农省事省心了不少。
抱团发展
“用这种便携式割草机,一个人顶六个人用!”翻耕除草组组长张胜云刚从猕猴桃园区作业回来。
“靠农机手个人单打独斗,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很难有市场竞争力。”曾经是麻阳楠木桥村农机服务队队员的焦复军深有感触。
这就倒逼农机手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话语权。
“农机跟着产业走”。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成为潮流,麻阳水果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逐步转变,涌现出楠木桥扶贫产业园、德宇水果生产基地和果果绿绿色生态生产基地等集约型水果生产园,进一步催生了经作林果业特色产业合作社。
作为“中国冰糖橙之乡”和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麻阳利用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发展特色水果种植。近年来,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48.7万亩,其中柑橘种植面积32万亩,黄桃3万亩,猕猴桃3万亩,麻阳从事水果产业人员已达12万,水果产业总产值26.7亿元。
山丘林地作业难度大,花费的人力和物力就多。为破解果园作业难、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建设果园机械化生产示范园,让果农直观感受到机械化作业效率引领果农转变观念,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近两年来,全县共推广果园果类管理机械2383台,新建两条长1065米山地果园单轨运输机系统。
农机共享
“我在社里开旋耕机,一天能拿到150元的工钱,比给别人做零工翻了一番呢。”谭开全是楠木桥村的贫困户,通过县里的农机培训成了农机能手。
“多亏了合作社,我家果园就靠他们了。”村民焦生爱的丈夫是村计生协的小组长,很多工作要做,婆婆患病,平时照顾家里,果园就顾不上了。农机手谭华东从合作社还是农机服务队时就经常帮她家果园翻耕剪枝。
“真合作、真分红、真分享”,这9字在合作社办公室墙上特别醒目。焦复军向笔者介绍说,合作社召开成立大会时,就约定盈利后将拿出盈余的60%用于社员分红。
“农机作业是一种共享经济,是农机的‘社会共用’,是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农机、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麻阳农机局局长陈四清表示。
麻阳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意见》,明确规定:购买农业机械除享受国家的购置补贴外,县里再给予30%的资金补贴;对果园采用机械翻耕、除草、施肥、打药等社会化服务的,分别给予每项每年20元/亩的补贴。同时,依托“互联网+监督”平台,建立农机具补贴信息库,实现农机补贴精准到台、到卡、到户。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下一步合作社还打算增加几台水果清洗分级机和建立水果冷藏储藏库。”焦复军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麻阳水果发展产业依靠合作社提供“保姆式”、“半保姆式”订单服务,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其向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