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彦波成功研制挖药机

发布时间:2018-09-03

郝彦波成功研制挖药机.jpg

郝彦波在检查机器

■徐永升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西沟村农民郝彦波的家中访客不断。听说他研制出的新一代挖药机又快又耐用,十里八乡的药农们都赶来他家,想看看这个挖药“神器”的神奇之处。“这种挖药机能挖多深?伤不伤根?都能挖哪些药材?”面对大家的疑问,郝彦波一边播放挖药机的田间作业视频,一边详细解释机械挖药的每一个细节。不光是乡亲们来参观购买挖药机,这几天来自辽宁、新疆等10多个省、市的客户订单也源源不断。

郝彦波所在的喀喇沁旗是全国五大药材基地之一、中国的北沙参、桔梗之乡,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种植药材历史。近几年来,随着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每到收获中药材的季节,挖药就成了药农们最犯愁的事,因为人工挖药实在是又累又慢。

2003年,郝彦波家种了3亩多地的药材,由于人手少,直到天气转冷地里上冻了,药材还没有挖完。郝彦波和乡亲们种的都是根茎类的药材,防风、黄芪等药材的根长一般都在60厘米以上,而人工用的挖药叉子最深能挖到50厘米。而且,人工挖的药材根茎不完整,对于一些根特别长的药材,挖不到底就得人工拔断,特别耗费人力。

郝彦波是赤峰民族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一次,郝彦波回家帮父母挖药,手掌磨出了水泡,浑身酸疼,他突然冒出个想法:能不能做一台挖药机,以解药农的劳累之苦?郝彦波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场景,自己造的机器能挖到60厘米的深度以下,而且比人工挖的药材根茎更完整,还挖得快。

为了设计挖药机的工作模式,郝彦波专门到乡亲们挖药材现场去研究。他从人们挖药材的姿势中,获得了灵感:可以发明一种像药叉子一样的机器!2004年,郝彦波从亲戚家借来电焊机,从废品回收站买来钢材,拿着家里仅有的1万元存款,走上了发明之路。2005年7月,郝彦波的第一个挖药机终于问世了。这台挖药机通过柴油机带动液压机,驱动一个钉耙状的铲刀,这个铲刀先将药材连土铲出,随后在液压缸的带动下,铲刀会持续上下左右晃动,从而把药材从土中抖落出来,完成挖药作业。可试生产的挖药机样机因液压缸的问题,总是出故障。经过180个日日夜夜的技术攻关,郝彦波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液压缸的温度过高。为了降低油的温度,郝彦波又专门设计安装了液压降温风扇。

郝彦波研制的挖药机一上市,就受到当地药农的追捧。他算了一笔账,以根深50厘米的药材为例,1亩地药材如果用机器挖,1天就能挖完,只需花250元的燃油费和司机人工费;而用人工挖则需1个人挖上10天,需要人工费1400元。机器挖药与人工相比,每亩节约成本达到1150元。由于控药机的挖深能达到65厘米以上,1根药材就能比人工多挖出15厘米的长度,这样亩产值就会增加20%以上。

迈出了挖药机研制的第一步后,郝彦波接下来的发明之路越走越顺。他相继发明了振动筛式挖药机、深根茎类药材收获机、自走式挖药机。2013年郝彦波成立了赤峰市淇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早从事挖药机生产的机械厂家,他研发的机器包括播种机、深松机、开沟机、挖药机、药材收获机等产品,形成了药材从播种到收获再到清洗、切片、烘干系列化机械产品,远销甘肃、新疆等地,每年能卖出600台套,销售收入达到1700万元。

富起来的郝彦波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和当地政府协商进行资产收益性扶贫。镇里准备整合各种扶贫资金,先为贫困户们购买10台挖药机,产权归贫困户所有,由郝彦波组织机手用这10台机器外出挖药材赚取作业费,每年按购机款25%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这样每年全村的贫困户总共就能有10万元的分红。过去,村里的农民种黄芪,都是种1年后就把苗子卖到外地,每亩只能赚5000元,可郝彦波到外地考察时发现,如果把这1亩苗子分散移栽到8亩山坡地上,培育一年就能赚到1.6万元。今年,他计划试验黄芪旱地移栽技术100亩,并配以全程机械化技术。“这种既抗旱效益又高的技术,将成为赤峰药农们又一棵致富的摇钱树!”郝彦波对黄芪旱地移栽技术的推广信心满满。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