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兴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束海军:致富路上的领跑者

发布时间:2018-10-22

 

致富路上的领跑者.jpg


水稻收获资料图片

■疏泽民

秋分时节,春华已成秋实。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禾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千亩稻田,丰收在望。一畦畦糯稻、粳稻,绿叶丛中齐刷刷地举起橙黄色“火炬”,密密实实,挤挤挨挨,将稻田挤成一块厚实无垠的地毯。暖风吹拂,稻浪翻涌,稻香阵阵,田野里弥漫着成熟之气、丰收之光。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合作社负责人束海军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组建合作社,走联合发展之路

丰收的喜悦,离不开辛勤汗水的浇灌。

13年前,束海军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接过父亲束仁美创办的大米加工厂,农闲时从事粮食加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为了扩大原粮加工自给比重,2013年,束海军流转了1280亩土地,购置了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先进农业机械,种植粳稻、糯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主营水稻种植,兼营粮食深加工。2014年10月,束仁美注册成立了何兴家庭农场,从事农作物种植和销售。2015年底,束海军投资117万元,购置了精量育秧机组2套,碎土机1台,秧盘20多万张,建设播种操作间260平方米,水泥地坪500平方米,育秧大棚1万多平方米,建成标准化育秧工厂,所育秧苗可供大田机插3500多亩,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1000多亩。

通过几年的摸索,束海军发现,虽然家庭联产承包种田自主,但单打独斗的农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唯有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2016年7月,束海军携手周边农户36人,通过机械、土地、人力、技术等形式入股,注册资金200万元,成立了禾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作业标准,统一管理,为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提供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到了年底,合作社注册社员达146户,辐射周边农户317户,作业服务面积3800亩,创经济效益60多万元,被评为安庆市级示范社。同年,合作社流转的耕地中,有1080亩被纳入“全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核心示范区”,扩大了合作社的品牌示范效应。

2017年,合作社主动出击,承担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建设任务,示范和辐射带动面积4000亩,对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创办新型实体,走综合服务之路

合作社滚雪球似的发展壮大,到2017年已流转土地3100多亩,但束海军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2017年底,桐城市启动村级“三变”改革(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他在脑海里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创办新型实体,为合作社强筋健骨,夯实发展后劲。2018年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将构想变成行动——筹建集农作物种植、粮食收储与加工、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

——投资70多万元,拆除老旧机库,扩建500多平米的钢构修理车间和机库棚;将600余平米的土质场地硬化,扩建水泥晒场;对500余平米荒地进行紫薇等景观树栽种和草坪绿化。目前,修理车间和机库棚已经建成,绿化树已经成活并正在开花;地坪硬化正在紧张施工中,再过一个多月,水稻收割,新晒场就能启用。

——投资110多万元,新建合作社办公楼。该办公楼建筑面积310平米,内设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休息室、厨房、洗浴间,空调、电脑、无线网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办公楼建成,提升了合作社的接待规格和服务档次,也让社员有了“家”的归属感。

——投资20余万元,建设100平米的培训教室,添置课桌椅、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于2018年6月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学校成立不到半年,就免费培训合作社社员和新型职业农民150人次,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劳动致富本领。

——投资20多万元,优化大米加工装备。对大米加工车间进行改造和粉刷装修,改善生产环境,淘汰落后机组,新增一套色选机,提高大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谈及今年的收成,束海军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种植了1700亩糯稻、1400多亩粳稻,平均亩产1300多斤,虽然今年粮食收购价有所降低,但水稻丰收,粮食生产产值将达到700万元,加上大米加工6000多吨产值2300多万元,农事服务中心建成后,合作社年总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呀!

丰收年,丰收在望。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没有丰收。束海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样一条朴实的真理。

建设扶贫驿站,走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致富路上领跑的束海军,并没有忘记合作社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采取多种途径,扶贫济困,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创富。

何畈村地处山区镇大关之南,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主导产业。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634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前几年,束海军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入社务工等方式,助力脱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8年6月,束海军决定加大帮扶力度,在市人社部门的指导下,投资520多万元,建设就业扶贫驿站。驿站占地面积1500多平米,建成具备种植、育秧工厂、粮食加工等农事服务功能的扶贫车间500多平米,建成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居家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中心120平米,建成扶贫培训中心100多平米,按照“培训1人,转移1人,就业1人,脱贫1户”的目标,开展劳动就业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10人。

扶贫驿站建成后,利用合作社粮食种植、收储加工和销售、农事服务中心劳动密集型就业优势,整合资源,提供就业岗位60个,其中,适合贫困劳动者的岗位30个,吸纳用工40人(其中贫困低收入人口21人,稳定就业贫困人口6人),吸纳居家就业低收入人口16人,让他们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脱贫创富。

此外,合作社还利用驿站电商服务中心,依托淘宝、京东商城,为贫困户网上出售农产品和网上购买农资提供便利,使扶贫驿站成为当地贫困户之家。“既能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又能在家门口挣钱,扶贫驿站真是好。”在扶贫驿站就业的贫困户都这样说。

一阵锣鼓响,距离禾兴农机合作社办公楼数百米之遥的新店村农民文化乐园广场,正在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歌舞演出。穿过金黄色的稻浪,束海军信心满怀,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热火朝天的农民文化广场走去,向丰收的未来走去。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