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十的严德敏,是个地道的农民,18岁开始接触农机,从此对农机就情有独钟,掌握一套过硬的农机技术,是当地农机行业公认的能人。依靠经营农机,他发家致富,获得一系列荣誉的他致富不忘回馈社会,长期为农民提供服务和指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安徽省肥西县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仍然没有变。严德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学会了农机知识操作本领,应当带头使用农机,为推广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我就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几千元,购买了一台旧拖拉机,农忙时帮助农民耕田,农闲时跑短途运输,不到两年的时间,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结余,尝到了甜头。”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严德敏首先想到的是扩大农机规模,用农机化促进农业生产。2000年,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筹资150多万元,添置了旋耕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农机服务不断升级。
2002年,严德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肥西县德敏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2004年,又创建全省第一家农机产业化综合示范园。如今,示范园已经成了当地农民学习和使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培训基地,还被确定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
现在,严德敏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信心更大了:“我打算继续加大对农机产业化综合示范园的投入,进行二、三期建设,把示范园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示范农庄,使农机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不断延伸,使农业机械走上‘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运作方式,实现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
示范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好像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农机手有时候技术跟不上,就多往田里跑,有什么问题也好及时解决。”5月22日,肥西县严店乡严店村的一台收割机旁,严德敏正在指导机手严德鹏维修收割机。严德敏笑着说:“只要一天看不见农机,几天不摸农机,心里就不舒服。”
进行技术改革是老严醉心农机又一大体现。针对目前旋耕机作业后容易淤泥堆集、造成田块不平的问题,严德敏研制了水田平整耙,在当地被广泛使用,效果很好;2006年,他看到运送收割机跨区作业上下车困难,又研制生产了收割机上下车跳板,质量可靠,远销安徽各地甚至外省;近年,机械化育插秧得到推广应用,但育秧用土破碎人工化,费时费工,影响了机插秧的推广应用,对此,严德敏潜心研制了碎土振动筛,大大提高了育秧的功效,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广泛好评。
一片赤诚,志在田野。严德敏表示,当好农机科技“二传手”,服务农业。带领更多的农民走机械化种田的道路,是他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