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新疆呼图壁县紧抓农村产权改革和“两权”贷款试点政策机遇,将金融和科技作为强力支撑,以大丰镇红柳塘村为试点,打造“整村流转+两权贷款+智慧农业”模式,稳定运行3年来,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共有1万多亩土地,整村流转前基本为农户分散种植,单户抗风险能力较差。2014年,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政策,在村党支部牵头下,成立了红运来农机合作社。确权登记后,全村土地统一流转,由红运来合作社统种、统管、统收、统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实行订单化种植,按照“农户+合作社+科研单位+订单企业”的模式经营,万亩土地全部种植机采棉,3年来销售收入增长10倍以上,累计实现净利润近千万元。
资金短缺始终是合作社发展的掣肘因素。2014年,红运来合作社通过五户联保形式仅获得贷款融资150万元,对于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可谓杯水车薪。2015年,呼图壁县获批为全国试点县后,政府确权颁证工作的稳步开展极大增强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信心,授信额度大幅增加。红运来合作社与呼图壁县农商银行合作,以流转土地经营权申请抵押贷款,融资规模大幅增加,第一年贷款额度陡增至950万元,3年多来已获得贷款4750万元,为合作社从起步到壮大规模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
2014年,呼图壁县政府投资500余万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教授工作站。在红柳塘村打造750亩实验基地、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土壤与虫情监测中心等现代化设施和装备,采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智能化灌溉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红运来合作社1万多亩地从种到收仅需要5人,农民穿水靴、抗铁锹进地浇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完成浇水施肥,棉花产量从以前人工浇水时亩产200多公斤增至400公斤,每亩地用水量则由385立方米减为330立方米。
规模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全村65%以上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刺绣合作社,从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手工业、农家乐等二三产业,在保持种植业收入不变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增收格局。3年来村民人均年收入较流转前增加5000元,2017年底达2.5万元,远高于全疆农牧民1.1万元的人均收入水平,红柳塘村成为全疆响当当的富裕村。同时,村委会将合作社收益的一部分为全体村民购买了新农合保险,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津贴,让全村人尽享农村改革发展的红利。
依托整村流转模式,红柳塘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集中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造,以农家乐旅游和餐饮业发展带动本村旅游发展。2018年,计划以村民入股形式,创办自己的扎花厂、烘干厂、地膜加工滴灌带厂,以自种、自产、自销模式发展,新建特色养殖,充分利用牲畜粪便作为土地有机肥,使废物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高质量提升。
红运来合作社的“整村流转+两权贷款+智慧农业”模式经过3年多时间的摸索、发展,在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模式。该社获得自治区级“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多项荣誉,累计获得各级奖补资金82.56万元,极大激发了周边乡镇借鉴该模式的积极性,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