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是农业大市、务工大市。全市耕地面积近900万亩,粮食产量4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7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130余万人。每年“三夏”“三秋”时节,大批农民工奔波在务工城市和家乡之间,耗费大量精力、财力。为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衔接问题,从2015年起,全市探索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经过试点推广,2018年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作业托管全覆盖。今年午季,全市小麦三天基本收割完毕,机收率达99.98%;秋季作物均实现了适时收种,全面完成了全年农机作业托管任务。
一、强化组织,做好托管准备
加大财政支持。市、县区、乡镇三级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托管工作目标、内容、扶持政策等,各县区对开展作业托管给予每亩每年12元至30元不等的补贴。2016年市县投入13.2亿元补贴购置适用机械,2017年投入4000万补贴机库棚建设,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762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小麦、玉米、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以上。
做好宣传培训。县区、乡镇、行政村层层召开动员会,广泛宣传农机作业托管意义和扶持政策等,使农机作业托管深入人心。对全市农机系统干部、各乡镇分管负责人、农业综合服务站及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举办各类培训50余场次,受训人员2.5万余人次,保障了托管工作顺利进行。
签订托管合同。合作社和村委会签订作业协议,约定指导性作业价格、作业质量及违约责任等,并将协议张榜公示。行政村成立托管工作组,协助合作社入户签订托管合同,合同明确作业环节和服务面积、作业质量、作业价格,约定责任义务、违约责任等,一式三份,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各留存一份。2018年全市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96万余份。
准备托管机具。合作社根据合同对机械的需求,组织落实机具,对机械不足的合作社,吸纳散户加入合作社,保证用机需求。2018年1200多家合作社参与作业托管,落实托管机械累计23.5万台。
二、严格落实,推进托管作业
划分托管网格。按照合同,全市以300亩至500亩不等的标准共划分约1.4万个托管网格。落实“以地定机、以机定人、以人定责”的工作机制,每个托管网格明确包保责任人、托管合作社、机具配置、作业机手、管理人员及联系电话等,实现“人、地、机、管”结合。建立分级包保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到机手,做到包保全覆盖、监管无盲区、托管不漏户。
注重过程监管。将托管工作分为宣传动员、签订合同、落实网格、作业实施、作业验收等5大环节,明确各环节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做到各环节“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怎么做”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合作社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开展服务,镇村按要求及时督促监管,保证序时开展工作和作业质量。开展不同层级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工作按序时进度推进。
开展托管验收。市、县区、乡镇把托管落实情况层层纳入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各乡镇对托管具体面积进行验收、核实、公示,将验收报告和书面复核申请报县级复核验收。县级调阅资料、实地走访、电话回访等进行复核,复核验收结束后,公示具体作业面积,公示无异议后,根据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奖补。
三、合作共赢,共享托管效益
经济效益。作业托管降低了农民种地成本,按每季每亩土地农民节本增效20元计算,全市仅640万亩小麦直接为农民增收1.28亿元。农忙返乡农民工约40万人、往返交通费400元/人测算,节约资金1.6亿元。托管提高合作社作业效率,实现连片作业、整村推进,作业期缩短2—3天,节省时间外出作业,机手年均收入由2.5万元增加至3.5万元。
社会效益。实施托管后,无序作业变成有序作业,加快了收种进度。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变成合作社统一耕种收,降低了作业成本,解放了劳动力。托管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经营服务效益提高,促进了合作社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年内增加630家,部省级示范社发展到66家。
生态效益。作业托管开展前,秸秆禁烧靠干部死看硬守。作业托管实施后,农民不再直接种地,合作社成为落实秸秆禁烧工作的抓手,能够按照农艺要求完成播种,实现“零火点”目标,同时易于实现秸秆“五化”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