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开展了稻田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中,种植环节的问题最多、最复杂。2月初是安徽省马铃薯播种时间,笔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
一、马铃薯机种环节要点分析
安徽属于中原二季作区,适宜推广的马铃薯机械化技术为: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技术、高效精准施药机械化技术、中小型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茎叶处理机械化技术。根据安徽省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理念,结合省农委提出的马铃薯—水稻轮作栽培、马铃薯大棚早熟栽培两种种植技术模式,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与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提出了大田覆膜条件下的马铃薯整地、种植、田管、收获等主要环节的机械生产技术规程。现将种植前、中、后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规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阐述如下。
第一,切块处理。种薯处理中有切块、催芽、拌种等环节,切块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每块种薯要有1个~2个芽眼,薯块重35g左右。为了防止薯块在播种机中卡死,切块不宜为三角形,尺寸应控制在3.5cm~4cm。
第二,安徽省冬季大田地膜覆盖的马铃薯播种建议采用大垄双行。首先,播种深度。马铃薯播种深度须根据土质和墒情而定,土质疏松、干旱的地块,播种深度在12cm~15cm;土质粘重、涝洼的地块,播种深度在8cm~10cm。其次,播种行距。行距在70cm~90cm之间,根据拖拉机轮宽,收获方便等而定。再次,播种株距。株距一般是20cm~25cm,以每亩3700株~4000株为宜。最后,播种垄台、覆土。播种作业质量标准:株距合格率≥80.0%,播种深度合格率≥75.0%,种薯破碎率≤2.0%,行距合格率≥90.0%,空穴率≤3.0%,起垄高(宽)度在2cm~3cm误差之内。
第三,中耕培土机操作。作业时,要走直走正,不能损坏种苗。随时清除缠绕在刀盘内部的积土。作业质量标准为:作业后不能出现大土块,垄型整齐,杂草除尽,行间、地头伤苗率分别≤0.5%、3.0%,培土厚度为地膜与上层土之间3cm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操作技术掌握不足?在多处调研点上,笔者与操作机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都是第一次使用马铃薯播种机,从前种植马铃薯都是人工为主。因此,多个播种现场的机具操作不到位,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
第一,漏种率较高。笔者在一处机播现场发现,一个一垄双行的马铃薯播种机四周分别站了两个人,一人负责补薯。假设没有这人的补种作业,播种过程中将出现大量漏种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人在疏通下种通道,说明下种不畅。造成漏种和下种不畅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按照种薯切块处理的技术要求,出现了薯种切块大小不一、质量不等,甚至出现三角形的切块等情况,严重影响薯杯挖薯率,有时可能一个薯杯出现两个种薯,有时可能一个薯杯中一块种薯都没有。另一方面,种箱的种薯少于种箱的1/3,薯杯经常出现无种薯的情况,造成种薯漏种率较高。
第二,起垄效果不佳。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的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环节中的起垄效果不佳,垄高达不到要求,原因有以下多个方面:首先,与当时的土壤含水量有关。由于皖北地区刚刚结束一场大面积的降雨,各地为赶农时,在土壤墒情较大的情况下就开始播种,不利于起垄。其次,整地效果不佳。农户没有将之前的土地进行有效整理,深松30cm以上,再进行深耕施肥,最后进行整地处理,降低土壤颗粒的大小,致使土壤沙状效果不佳,土壤之间的粘连度较大。再次,机具相关配套设备没有安装完整。其实马铃薯种植机具设计企业对含水量较高的土壤也有一定的考虑,但是机手在安装起垄装置的时候,简化了相关设备,最终影响起垄效果。
2.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呈现倒置?2015年,安徽省农委在全省设立多个点,进行马铃薯种植模式的攻关。由于机械化作业将大大节省劳动力,帮助农民更好的开展马铃薯种植,因此从2016年开始,安徽省的马铃薯播种多环节一体机、中耕培土机等主要的成熟机具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各个马铃薯机械生产厂家2016年在安徽市场的销量都出现了成倍的增加。与“井喷式”的市场相比,政府在马铃薯耕种收等多个主要机械作业环节的技术推广示范、培训等工作明显滞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农机农艺的融合程度不足。农业部门在引导农户开展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没有邀请农机部门参与,目前农机部门还处在技术储备等阶段。其次,市场发展迅速。由于机械化耕种收技术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都比较成熟,只是在一些细节技术上需要加强指导。因此,农民使用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没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市场发展较快。
三、应对措施
1.开展种植机具适应性对比试验。马铃薯种植环节是机械作业中相对比较困难的部分。一些企业生产的播种机在土壤适应性上存在差异,需要技术推广部门及生产厂家加大对马铃薯种植环节的试验对比。如由于安徽的土壤比较粘重,不能使用用于甘肃、内蒙等地区的种植机具,需要在开沟、起垄、覆土等装置上进行有效配合,设计多层次的起垄及其辅助装置,进行对比试验,通过作业效果,得出最适宜安徽省的马铃薯种植机具。
2.加快制定符合当地种植模式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安徽虽然马铃薯种植已经有了成熟的模式,但是在机械化种植过程中,还缺少成熟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目前,国家、农业部没有出台马铃薯全程机械作业的相关标准,甘肃等地制定了符合当地种植特点的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标准,但是与安徽省实施的稻田马铃薯地膜覆盖、大棚早熟等栽培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较为成熟,机械化种植、田管、收获的面积也在稳步提升,具备了制定其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的条件。制定作业规程之后,一方面可以规范农户的马铃薯种植习惯,有利于机具的有效应用,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安徽省马铃薯机械化作业的依据。
3.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漏薯、多薯率的控制方面,生产企业需要加大对种杯的设计研发。如山东某马铃薯农机生产企业就研发了振动式播种装置,这种电子振动将有效提升种杯中种薯的准确率,降低漏薯和多薯的情况。另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马铃薯的种植需要地膜覆盖,而国内的马铃薯农机装备企业还没有将残膜回收装置设计到收获机具之中,只是东北的一些高校在研究残膜回收与马铃薯收获机之间的结合。企业应进一步研发此类装置,实现马铃薯残膜的有效回收。
4.组织多样化技术推广活动。一方面,开展推广系统内部的技术培训。根据调研,笔者发现很多地方农机部门在掌握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知识储备不足,指导农户开展机械化种植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省市县三级推广部门需要加大对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学习指导,组织推广系统的专题培训,邀请国内、省内的知名专家对基层农机技术骨干培训;同时还可以率领马铃薯主要种植县的相关人员,到山东等土壤墒情相似的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构建一支懂种植,通机具的复合型推广人才。另一方面,组织多元化种植模式的现场演示。由于马铃薯种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大田覆膜和大棚早熟。技术推广部门需要针对当地的马铃薯种植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以大田覆膜、大棚早熟两种种植模式为主线的耕种收等马铃薯机械化技术推广活动,同时加强新机具的基本性能、价格进行重点介绍,使农户对机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逐渐自觉接受使用新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