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行业可否少些同质化,多些差异化?

发布时间:2017-01-30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最成功的企业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三种战略的观点得到了业界的共识,但在我们农机界,似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战略:同质化战略。

在农机行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长期存在,虽然饱受诟病,但似乎从来没有丝毫的减少,当然更谈不上杜绝和根除。同质性是行业的顽疾,但并不代表要姑息纵容。从刚刚在武汉结束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看,此种情况不但没有减缓,相反却更加严重,用无以复加形容也不为过。

笔者总结,在今年的国际展上,企业同质化竞争在两个层面展开,并且均表现的十分激烈,即商业模式的同质化和产品的同质化。商业模式的同质化,这个话题之前行业内很少有人谈及。在展会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但国内大企业之间的经营模式趋同,而且跨国外资企业之间、外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也特别突出。

先从日资企业说起,笔者有意识多留意了一下久保田、洋马、井关的展位,其结果是,这三家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组合、展台布置都是十分雷同。他们都主要定位于南方水田型市场,提出了“全程机械化”概念。其产品以针对水田区粮食作物为主,蔬菜等经济作物为补充;组合上基本都涵盖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半喂入水稻收获机、拖拉机、插秧机、移栽机、喷药机、烘干机等,尤其是烘干机,今年的展会上,三家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展出。唯一不同的是久保田有玉米机和小麦机,洋马和井关暂时还没有介入,相信如果久保田的玉米机被证明是成功的,这两家企业早已经跟进了。所以从商业模式上看,三家日本企业明显是同质化的竞争,比国内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国内几家领头羊。从展会上看,大型农机企业都选择了横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如雷沃重工、中联重科已经初步完成了相关多元化的布局,其它的企业则争相效仿。一拖股份东方红通过收购其母公司旗下同胞兄弟中收补齐了收获机的短板,本届国际展上,东方红展出了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小麦收获机、农机具、柴油机等全产业链、全程机械化产品,如果加上其新上马的烘干机来看,一拖股份将不再是一家专业做拖拉机的企业。拖拉机行业排名靠前的东风农机也基本上完成了多元化布局,本次展会上展出了品类齐全的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产品,包括拖拉机、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小麦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植保机、插秧机、打捆机、烘干机、林业用机械等全套产品。此外,中农资巨明、江苏沃得、浙江柳林、金大丰等新老企业也无一例外的加入多元化的阵营。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有典型的同质化趋向。

如果说商业模式的同质化还算较为隐蔽,鲜为人所关注,那么产品的同质化就如同俗话“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本次展会上,产品同质化现象更加触目惊心,可以说凡是销售量较大的产品都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竞争。在诸多的产品里,尤以拖拉机同质化为甚。历年展会上拖拉机都是展出数量最多的产品,这次也不例外。最新的战报是,今年展会上又新冒出了二十多家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企业。这些企业起点都不低,起步的产品是100马力拖拉机,并且几乎都有180马力四驱的拖拉机参展。据悉,这些新入行的企业以山东潍坊地区及周边的小企业居多,多为雷沃的“亲戚”,其产品有明显的雷沃系烙印。有懂行的专家称,这些企业大多数是地摊式组装,在钻空子进入补贴目录之后,一年生产几十台,打着与迪尔、纽荷兰等国外知名品牌相近或相似的名字,产品外观时尚,价格低廉,但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不明真相的农民往往会因为图便宜而上当受骗。这种行径不但坑农害农,还严重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竞争。可企业付出的成本极其有限,一旦受到查处,大不了第二年换个牌子继续来过。

笔者在展会上还看到,不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关键环节的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播种机等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就连还处于培育期和市场推广期的青贮收获机、打捆机、无人植保机、喷药机等新产品也已经处于同质化的红海,每个产品都有数百家企业在竞争。这些产品在没有成熟的时候价格已经被打到谷底,由于没有利润可图,企业将不会在研发和市场推广上下大本钱。这将会让整个行业畸形发展,新产品和过早进入的企业有很大可能会夭折,是为行业之大不幸。

战略竞争是大家朝不同的方向上竞争,创造独特价值,消费者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产品。战略竞争发掘产业中的许多机会,朝差异化发展。不同的竞争方式是不能彼此相容的,你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对于农机企业,同质化战略虽然也是战略,但长期看,不但行不通,而且还会反噬到企业自身,在此笔者强烈推荐建议企业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能获取超额的利润。

同质化对于企业自身有害,对行业危害更大。有专家指出,如果国家再不出台农机行业准入标准,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再不规范市场行为,众多企业也不自律的话,发生在微耕机、玉米收获机、无人植保机、烘干机等产品上的同质化恶果将不断反复上演,其结果就是中国的农机产品将长期在低端徘徊,中国农机产业大而不强的“光辉形象”永远不会改变,中国制造农机将永远拿不到在全球农机版图中的领导权。这恐怕并非危言耸听,而要阻止这一幕的上演,需要我们每一个农机人的努力。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