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打捆机切勿猛冲猛打

发布时间:2017-01-31

从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以拖拉机、小麦收获机、旋耕机等为代表的传统农机市场遇冷,亟需新的增长点来释放能量、化险为夷。但是新的增长点何在?近3年来,打捆机市场增长迅速,似乎有成为农业机械行业新爆发点的迹象,尤其是在武汉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打捆机产品琳琅满目,可谓于斯为盛。但是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恐怕也有市场需求旺盛,但经济效益暗淡的隐忧,而且坊间对于打捆机市场的判断似乎不甚明晰。笔者遂用“审视”的观点列上几条见解,供读者品评。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区分打捆机与秸秆打捆机各自的应用范围及市场需求。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课题,即打捆机企业应当研究客户的需求和结构,而不能因产品售罄、资金回笼而完事大吉。任何不研究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企业,都会因失去市场的把握而在竞争中丧失主动。作为牧草产业中的打捆机应用,必须和秸秆打捆机划清界限。

秸秆打捆机必须单独分析的原因,在于秸秆几乎并无价值传导。小麦机收获小麦,种植户付出了作业费,小麦出售给了粮商获得商品价值,这是小麦的价值传导。而秸秆呢?客观地说,现在秸秆的去路狭窄,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可言。即使在某些地方有一定的出路,但囿于收储运成本太高,也很有可能入不敷出。常见的现象是,秸秆不在地里了,打捆运输到地头了,但之后很多都躺在地头的沟里,风吹日晒,无人问津。

作为饲料之用的秸秆,可持续发展能有多远?现在国内高端养殖场主要进口美国、澳洲的苜蓿、三叶草等高端饲料;中型养殖场也正在进一步提高喂养饲料的质量;只有中小型养殖场和散户对秸秆有一定的需求。且不说秸秆打捆之后的清洁度如何,如此喂养是否科学,笔者实在担心,这种粗放式喂养的模式有多少持续能力,未来发展之路恐怕不会一直是这样罢。

既然秸秆的经济效益不明显,那么秸秆打捆机由谁来买单,为何买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上而下的秸秆禁烧令,从政策上导向、促生了秸秆打捆机的市场繁荣,但这种非经济行为的市场表现将会持续多久?一些地方只要求秸秆打捆能够运出田地,而不管捆的质量,粗放式的需求使得用户极少对打捆机的参数进行比对,这样能够对秸秆打捆机产品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吗?

况且在打结器垄断于外资品牌的情况下,当前我国打捆机发展瓶颈十分明显。业内人都知晓,作为打捆机的重要部件,打结器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国产化的市场应用之路还很漫长。除却打结器之外,我们在捡拾、压捆等部分是否有创新,创新的程度和意义又有多大呢?

秸秆打捆机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大方捆是不是可视同为零?那么小方捆的国内竞争是否白热化,利润空间多大,产业的容量多大?在圆捆方面,国内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或同质化是否严重?另外,在秸秆无有效利用途径的情况下,秸秆打捆是否会变为小麦机、玉米机的附属部分,更加粗放地存在?

在粮改饲的大环境下,畜牧产业科学发展,应对中小型饲养厂的青贮机械应该实现发展,作为黄储的打捆机似乎面对替代品(大小适中的深入服务的产品化机械)的竞争更为激烈。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秸秆打捆机的繁荣或须冷静观察,行业切勿趋之若鹜。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