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2017年收获机走势

发布时间:2017-02-01

联合收获机是国内发展较早的行业之一,是继拖拉机之后国内最大的农机细分子行业,全年工业总产值接近300亿元,同时联合收获机行业是国内农机的晴雨表,通过联合收获机可以一窥农机大行业的发展趋势。

那么2017年联合收获机行业趋势将是怎样的?让我们从产品和竞争两个最主要的维度来预测。

11.jpg

一、全局预测:整体平淡,个别抢眼!

经过2004年-2016年十三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农机市场整体进入了“三期叠加”:发展速度换档期、需求结构调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行业已有曲终人散,归于平淡的感觉。

具体到联合收获机行业来讲,有数百家从业企业,当前主要几个细分领域已经处于成熟期,比如小麦联合收获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其它的几个新兴子行业尚处于成长期,比如青贮收获机、棉花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油菜收获机等。

从整体销量看,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四大类收获机正常年份需求维持在20万台-23万台之间,2016年基本上已经停止增长,鉴于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还要调减1500万亩-2000万亩,这对玉米收获机来说仍是巨大的利空,所以2017年在补贴政策、用户需求等因素没有变化的前提下,仅种植面积的调减也将影响玉米收获机的需求。

2017年国内联合收获机市场将不会有大的波澜,惯性作用下,全行业销量可能会微降5%左右,传统的小麦收、水稻收、玉米收不需抱太大的期望,青贮收、甘蔗收、谷子收等小品类作物极可能有意外的惊喜,但这些小行业只属于专业小公司的舞台,对于雷沃、中联等大公司来说,会是锦上添花,但绝不会是雪中送炭。

所以整体预测,2017年联合收获机行业将是一个平淡之年,行业的亮点将在小品类作物收获机,我们期待黑马跃出。

二、小麦收获机:更新换代,平行竞争

(一)产品:7公斤大喂入量是热点

曾经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功勋产品小麦联合收获机也没有挣脱命运的轨迹,在经历一轮迭一轮扣人心弦的跌宕起伏之后,近两年终于归于平淡。

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在2000年,规模企业销量2万台,之后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三次销售高峰,其中2009年创造了6.2万台的历史性记录,之后行业销量一路下滑,近五年一直维持在5万台的销量。

2000年到2016年的数据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国内小麦收获机的发展历程:2004年之前是市场培育选型期、2004年到2009年是快速成长期、2010年之后进入稳定发展期,2015年进入转型升级期。

在转型升级期,按行业规律,要不继续衰退,其需求被其它新产品替代,要不行业整体技术升级、产品换代,迎合新的需求从而青春焕发,小麦收获机正处于这个关键节点上。

从技术角度看,近几年鲜有颠覆性技术应用到小麦收获机上,行业内最有效的营销工具是机收效率,所以大喂入量成为企业的撒手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喂入量意味着更快的收获速度,这一点最深得跨区作业机手的认可,用这个百试不爽的利器,自主品牌将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久保田等暂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中原市场基本上是一年提高一个公斤量,目前发展到7公斤喂入量;东北、西北地区由7公斤、8公斤、9公斤、10公斤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12公斤。

功率升级大战2017年仍将继续,并且还会持续若干年,但基于国内种植规模的限制和土地流转速度的降低,这种升级大战必然会放慢脚步,最终,企业之间的竞争将由效率的竞争进入品质的竞争。

(二)竞争:龙虎相争,平行竞争

22.png

图:国内小麦收获机竞争格局

小麦收获机是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最充分,发展最成熟的产品,早在2007年以前,小麦收获机就已经完成了行业的整合,经过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了以雷沃重工为龙头,金亿春雨、中收、宁联、郑州中联等为补充的竞争秩序,并且一直保持了近十年的稳定格局,但是一切在奇瑞重工(现在的中联重科)进入之后发生了变化。且在小麦收获机行业,从竞争实力看,当前也只有中联重科才有能力和实力与雷沃分庭抗礼。

从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看,2014年雷沃重工小麦收获机市场占有率51%,中联重科22%,而2016年最新的数据是雷沃重工47%,中联重科31%,在中原的一些主流市场上,中联的6公斤喂入量机器已经全面超越雷沃,小麦收获机领域“二虎相争”的局面业已形成,其它企业则悲摧地成为无足轻重的补缺者。

2017年5-10公斤小麦收获机行业竞争将主要在雷沃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展开,两个企业竞争的结果将是市场集中度的近一步提高,2017年极有可能成为小麦收行业的关键一年,雷沃重工和中联重科的销量极有可能打平,在国产小麦收获机行业将第一次出现“平行竞争”的行业格局。

行业竞争格局的转变极有可能会激发企业技术升级的热情,比如效率更高的纵轴流机型的推出。

三、全喂入水稻机:乘胜追击,跨界打劫

(一)产品:继续跨界打劫,大喂入量是方向

全喂入水稻收获机是农机产品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棵“常青树”,因为连续十几年的时间里增长趋势未改,就连2016年玉米收获机、烘干机、无人机等众多明星产品跌下“神坛”的非常时期,全喂入水稻收获机仍实现接近两位数的增长率,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对这类产品刮目相看了。

全喂入水稻收获机销量增长的原因是发动了一轮接一轮的跨界打劫,并且每一次漂亮的出拳都招招见血,让对手抱头鼠窜,好几次都是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只好乖乖地竖白旗投降:比如2009-2011年对同城兄弟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德比之战”,最后完败对手,将半喂入水稻收获机销量从数万台打到了两三千台;又比如从2013年开始的对小麦收获机的“降维打击”,不但抢占了南方水田区、半丘陵地区、山区、丘陵地区小麦机的市场,而且毫不客气地直接侵占山东、河南、东北等大喂入量的小麦收获机主销市场,据统计,近两年全喂入水稻收获机从小麦收获机产品中抢过了近两万台的市场份额;还有更精彩的是全喂入水稻收获机对玉米机收市场的侵犯,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产品,却因为全喂入水稻收获机的跨界打劫而有了精彩生动的面对面的切磋,后期有可能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对玉米机形成多方位的“靶向”打击,即籽粒机的差异化竞争和摘穗机的直接竞争。

预计2017年全喂入收获机对小麦机的替代和对玉米收获机市场的争夺将是一场长期旷日持久战,这场争夺对用户来说没有输家,但对厂家来说就不一样了,必然是全喂入水稻机厂家的笑以及小麦机、玉米机厂的哭。

(二)竞争:久保田奋起反攻,行业进入动荡期

33.png

可以看出来,小麦收获机行业是双寡头垄断,雷沃市场份额太高,只有中联重科对其有实质性威胁,与小麦收相比,全喂入水稻收获机行业是长期以来就是多寡头垄断,5年前,久保田、沃得、谷神、星光等新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在15%-20%之间,行业内没有绝对实力的企业,市场活跃度很高,整个行业欣欣向荣,近三年久保田、沃得市场占有率开始和其它企业拉开差距,尤其是沃得,从2016年销量达到创记录的3.6万台,将日本久保田直接赶下了王座。

在2017年,全喂入行业的动荡将会加剧,沃得“宜将剩勇追穷寇”,继续扩大战果,久保田将不再沉默,为尊严而战是必须的,同时,雷沃将挟拖拉机、小麦机的渠道优势奋起直追,而星光农机也将“元神归位”,如果纵轴流发展不顺,也有可能重拾起赖以成名的双滚筒,当然洋马、井关也会全力以赴地蚕食久保田的市场份额,所以2017年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行业更具活力。

四、玉米收获机:大潮退去,惯性下滑

(一)产品:传统没戏,新品突围

2016年非官方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调减了3000万亩,超过了政策的预期,2017年国家对玉米种植和产业政策预计不会放松,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500万亩-2000万亩将是大概率事件。

2016年玉米收获机生产量同比腰斩,销量下滑约40%,2017年传统摘穗和剥皮机将由行业下行的惯性而继续下滑,到底什么地方是底线,有待全年的政策。

整体看,传统的摘穗和剥皮机,捎带上籽粒机都没戏,在压力之下,将出现全行性的分兵突围,青贮收获机、山地玉米机、收获打捆一体机、鲜食玉米机等衍生产品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但这些新产品都是细分行业,还不足以消化当年十几万台的巨大产能,所以2017年对玉米收获机行业来说将是痛苦的转型之年,并且不是阵痛,是长期的苦难。

(二)竞争:大潮隐退,大浪淘洗

残酷行情将迎来更加残酷的竞争!在进入2017年之后,国内玉米收获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泾渭分明的三重境界:一是国产自主品牌雷沃重工、勇猛机械、中农博远、中农发巨明等第一阵营的公司与跨国公司约翰迪尔、克拉斯、爱科、凯斯纽荷兰、久保田等之间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实力的博弈;二是自主品牌雷沃重工、勇猛机械、中农博远、中农发巨明这些主流的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是市场话语权的争夺;三是众多的二线、三线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生存之战,主要表现在销量的争夺。

整体看,由于需求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当前玉米收获机竞争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参照小麦收获机的发展历程,不出意外的语,玉米收获机行业将进入大洗牌,在洗牌完成后,行业竞争秩序将重构,届时留下来的可能是3-5家实力超群的企业和为数不多的市场补缺者,而众多的企业将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是市场的规律,一切行业概莫例外。

五、棉花收获机:长期利空的市场,看不见未来的挣扎

(一)产品:行情偏冷,后市掘金

国内三大棉区:西北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其中西北新疆棉区占全国总产量的60%。当前国内棉花产业正面临三重压力:种植成本增加、廉价的进口棉增加、库存持续增加的压力,与玉米的境况颇为相近,对于棉农来说,则是收益的减少,继而减少种植面积,2016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4028万亩,减幅10%。

2017年来看,棉花库存数仍然偏大,国家不会出台积极的种植政策,棉农的种植意愿不会出现变化,预计种植面积还会减少,对于采棉机来说,从新疆主产区看,已经从短缺变成饱和,现在全疆有2500台以上的存量机器,这些机器大多数正在服役期,用户购买新机的意愿不强,再加之2016年收益不理想,有的经销商出现了20%以上比例的融资租赁违约,在没有还清老账的情况下,机手不可能购买新机器。

所以对于2017年的采棉机市场,尤其是大型采棉机,新机销售又将是惨淡的一年,基于巨大的社会库存和单机作业面积不断减少,农机经销商应该将机会点放在后市场上,尤其是二手采棉机的再交易和采棉头等易耗件的更新市场,应该作为利润的挖掘点。

(二)竞争:长期垄断,渴望黑马

5行以上大型采棉机被凯斯纽荷兰和约翰迪尔垄断已经数十年了,中国的贵航曾经尝试打破这种两巨头把持的格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折戟沉沙。

除了凯斯纽荷兰和约翰迪尔外,国内近几年也不断有企业杀入这个让人脸馋的领域:重庆机电集团、江苏正工集团、星光农机、山东天鹅棉业股份、新疆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等企业和研究院所。

但采棉机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规模化、全程机械化配套型的产品,国内现有进入的企业没有一个能全部满足这四个发展条件的,所以说凯斯纽荷兰和约翰迪尔的垄断局面将长期存在,行业渴望黑马出现,以打破这种沉闷的格局,但想归想,现实情况看,可能性不大,自主品牌里雷沃重工和中联重科如果介入这个领域,可能黑马才会真正从天而降,其它的企业都是白给。

六、甘蔗收获机:蓝海市场,扬帆不易

(一)产品:新品试水,解决方案是关键

中国是蔗糖消费大国,大市场大行业属性长期不变,甘蔗种植中劳动量最大的仍然是收获环节,蓝海市场是显尔易见的,近几年不断有国内外企业进入,也有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但效果差强人意。

原因可能不在甘蔗收获机产品本身,甘蔗收获机从产品本身看其实并不比小麦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技术含量高,问题是出在配套环节。

与棉花不同,甘蔗是鲜食收获,收了之后不能长期保鲜,需要及时进行冷藏和加工,如果长时间堆放,在广西那种炎热潮湿的地区,很快就会霉变,所以解决甘蔗全程机械化,只考虑收获环节是没有用的,因为如果没有贮藏和加工设备,收的越快、越多,造成的损失越大,所以甘蔗收获机企业与其推广甘蔗收获机,还不如从推广全程化解决方案开始。

(二)竞争:新老交锋,风云初起

虽然甘蔗收获机和棉花收获机一样,都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规模化、全程机械化配套型产品,非大企业和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不能成功,但相对于棉花收获机已经普及的现状,甘蔗收获机还处于推广期,对于国内外企业来说都有机会。

约翰迪尔和凯斯纽荷兰无疑就是全球甘蔗收获机的两个巨头,垄断着高端技术和市场,但相对于采棉机,甘蔗收获机毕竟技术难度要小的多,所以国内后起之秀的中联重科、现代农装、柳工、科利亚等的产品与两家欧美巨头差距并不是很明显,真正的差别是在可靠性和迭代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

在一个开发期的市场,国产的产品性价比还是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我们在跨国公司环伺的夹缝中能生存的不二法门,在甘蔗收获机市场上,国内企业机会窗口才打开,看好中联重科在该领域的发展空间,2017年将是一个新产品密集推出,产品开始上量的关键一年。

七、马铃薯收购机:热火的主粮化概念,平实稳定的市场需求

(一)产品:播种、收获,稳定增长

2015年土豆主粮化和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像土豆一样貌不惊人的小产业推到了聚光灯下面。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最值得关注的是土豆播种机和土豆收获机,其它的土地整理、田间管理、运输等与其它作物可以通用。

虽然政策上非常支持,在资本市场也有上佳的概念,但事实上土豆种植在国内是成熟的产业,需求量也很稳定,主粮化更多的是对这个产业的重视而非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国人对食品的消费结构已经很稳定,主粮化的土豆食品的接受要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过程,在2017年不会有爆发性增长,相应的,土豆播种机和收获机可能会比同期行情好,但也不会出现大增长,因为稳定的需求决定稳定的销量。

(二)竞争:外资自主,各显神通

当前主要产品是进口大型设备和国产的中小型设备。进口的以德国格力莫为代表,有约二十家品牌在国内销售,国产的以青岛洪珠和山东希森天成为代表,有约100家企业生产。

受政策的鼓励,2017年预计将会有一些新的竞争者进入,也许雷沃重工、东风农机、中农博远等大企业也会推出拳头产品,大企业的加入将加快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虽然格力莫等外资产品受国内大型用户的认可,但由于国内土豆种植面积大,区域分散,需求各异,所以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以上就是笔者对2017年国内联合收获机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整体来看,仍然是大行业平平淡淡,但个别产品和局部市场会有意外惊喜!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