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几个标准【系列第二篇】

发布时间:2017-06-26

按:如系列第一篇按语所言,刘永刚先生之“农业的思考”系列第二篇如约与诸位道友见面。关于第二篇,刘先生主要谈的是现代农业的几个标准。

-----【正文】-----

首先感谢各位同仁的鼓励。本文是系列的第二篇,仅限个人拙见,很多地方还需验证,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在前一篇《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我初步提到了现代农业的几个标准: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标准化。那么,今天就简单聊聊我对这几个标准的理解。

11.jpg

一是种植科学化

人们对现代农业的解读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标准是大家的共识,就是种植科学化。现代农业会将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种植实践中,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这一转变的发生,依赖于土地适度规模化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的成长。

传统小户的种植靠长时期口口相传总结下来的经验和从不同的厂商推销员中得到的不全面信息,看上去也是完整的操作方案,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做,做了之后有什么样的效果却并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比如说,选择种什么,往往是别人种了效果好,或者听了别人说种这个挣钱。再比如说,施什么肥、打什么药,应该用什么量,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现代农业的种植是一整套科学系统:什么时间,什么地温,种什么作物;市场上对此产品的属性要求如何,比如产品的重量、形状,是否合理密植,如何设置行距株距;出现什么天气容易发生什么虫害,采用什么措施;施什么药,药性如何,残留多少,会对产品品质有何影响;都有其严谨的一整套科学方案,从而保证种植结果的高品质、高产量。

原来分散的小农户缺少从传统农业到科学种植升级的动力。一是因为传统小农户的惰性和路径依赖。种植这么多年来一直依赖口口相传的经验,改变怕不确定性,还是延续原有的种植方案会更踏实;二是传统种植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导致视野和认识不到位(我们曾经访谈过黄瓜的种植户,很兴奋的告诉我们说今年产了4000多多斤。事实上2016年6月,山东沂南县就有亩产破7万斤的记录。),可能根本不知道也不相信科学种植方案是什么样子;三是由于传统小农户种植面积小,而科学种植往往需要在物质上、人员上、精力上进行投入,感觉费了好大劲可能也提升不了多少产值,没必要;同时科学种植方案的服务人员下乡服务感觉不经济,最终导致了科学种植的普及难。

土地适度规模化后,新型农业主体与传统农户有了本质的区别。一是他们以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且要获得与工业、服务业差不多的劳动收益,因此通过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品质是必然要求;二是三五亩种植和三五百亩种植的方案会截然不同,会涉及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机械的配置、作物的植保方式方法等等,而这必然会让新型农业主体摆脱传统种植方法,拥抱科学种植方案;三是种植风险的防控方面,传统小农户和新型农业主体对风险的意识是不一样的。小农户就算颗粒无收,损失也不大;而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业投入的增加,种植过程中防胜于治,科学种植方案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二是作业机械化

其实这句话概括的不是特别准确,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在和北京农林科学院信息化所的王主任聊天中说起过农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大田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设施农业的越来越发达。因为在我国大田种植(包括蔬菜和经济作物)的面积比例更大,因此就把现代工业装备改成了作业机械化。

作业机械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效率的提高。过去用人力收获玉米,一人天也就是几亩,现在轻轻松松可达上百亩。深耕、播种、打药、收获、运输等各环节都是如此。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种植面积增大后抢农时,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带来收益的增加;作业机械化带来的第二个好处就是作业的标准化,比如说种植时,播种的行距、株距、深度,在机械作业时只要设定好,就能保证结果的基本可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不统一。

机械化的进程首先取决于前文提到的劳动力结构和成本上升,让机械化成为必然选择;其次是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的品类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可靠,奠定了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可能。

目前在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中,已基本可实现全程机械化;国家这两年倡的第四主粮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超过8000万亩,现在也基本上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在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上,各种机械化的应用方案也在不断的增加。

三是管理信息化

种植三五亩与种植三五百亩的最大区别,是管理。以前一两个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种植,转变为小型组织,需要对人员、设备、生产资料、过程监控等一系列进行科学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是有力的武器。

科学种植方案的落实,不能仅靠口头命令,必须转化为能够被整个组织的人员理解的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案。先确定整个种植过程分成多少个步骤环节,每个步骤执行什么标准叫到位。为确保执行到位,还要明确每一步骤需要的人、财、物如何配合,谁下命令、谁去执行、谁来复核,这就需要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来做辅助。初步的可以采用EXCEL,后期可采用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

单个基地的管理信息化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时时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确保每一步都能够扫行到位;二是将方案和执行过程数据完整的记录下来,可以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改进;三是由于记录的完整,最终产品可实现全程可溯,方便购买者更清楚的了解产品细节。

如果公司有多个基地,信息化的好处就会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可以进行多个基地种植各环节的横向对比,分析成本,相互借鉴,不断优化;可以有效的掌握各基地进度,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尽可能减少财务成本;可以放开部分数据给采购商,让采购商可以更及时的了解产品的进度,安排采购计划,无缝连接;还可以开放数据给金融机构,以便其跟踪资产使用情况,更有利于增加互信。

四是产品标准化

产品标准化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消费者希望能够得到品质如一的产品,包括产品的外形、重量、品质等各种参数,便于消费者选择;一方面是由于前面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带来的自然结果。

农产品不象工业产品,是很难标准化的。不过随着农业的发展,消费者开始习惯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尤其是在水果方面,比如新疆对大枣的分级等。这一趋势也慢慢扩展到了蔬菜领域,出口的蔬菜,往往对规格有着较严的要求。例如出口西兰花,要求环茎要在11.5-13公分之间,大和小都不合格;花柄不允许超过三指。随着饭店对一盘菜规律的总结,要求采购的蔬菜有较好的出盘率;家庭也慢慢不再单纯的追求大或便宜,而是希望分量适中,不浪费,慢慢国内的蔬菜也开始有了类似要求。

产品的标准化,是随着消费端逆向传导到生产端的。比如马铃薯,出口菜薯喜欢150克到250克的;薯片薯(大西洋)从根本特性上就要求不能过大;这就要求合理密植。再经如葡萄,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鲜食葡萄的颜色、甜度、风味甚至串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从一开始种植的时候确定合理的种植方案(科学化);每一步如何操作到位(信息化);尽可能采用机械代替人力(机械化)。可以说,农产品的标准化是对前面三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前面三者共同实现的自然结果。

农产品的标准化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还自然的对后续的分选、加工、包装、冷藏、物流提出了要求。这些将极大的改变原有农产品粗放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适度规模化种植的新型农业主体增收。

小结

现代农业的这几个标准,对原有的传统农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需要我们充分去整合技术、资本、资源、和生产能力等各个资源,这是单一农户或者单一新型农业主体所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大型企业最好的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拜耳+孟山都、陶氏+杜邦、还有正在进行咱们的中国化工+先正达,美欧的农业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借鉴。下一篇,我想聊聊关于农业服务的话题。欢迎同仁们多给参考意见。

文章作者:刘永刚。

利益相关:刘先生就职于某大型农资公司,文章仅代表刘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任职公司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