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秸秆机械化还离田喜与忧,终于有人说实话了!

发布时间:2017-11-27

 

640.webp.jpg

资料图

农作物秸秆,是依靠土壤与光合作用,与农作物籽粒果实共同而生、超过籽粒果实数量的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在现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农作物秸秆,用则变宝,废则生祸。秸秆处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大事、农民的愁事,农业发展的难事。

为破解秸秆利用难题,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近两年来在农业部的部署要求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农机行业积极跟进,努力作为,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推进行动。一方面秸秆综合利用越来越离不开机械化装备技术,机械化是支撑秸秆高效还离田,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为农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艰巨任务,重任在肩。

回首秸秆机械化还离田工作,成绩喜人

一喜秸秆机械装备成为低迷农机市场的亮点。正如笔者在2015年曾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将是全国农机产品中新的需求重点。近两年秸秆机械装备为农机市场至少带来超过一个百分点的增长。2016年底,全国秸秆粉碎还田机保有量达85万多台、秸秆捡拾打捆机达4.68万台,青饲料收获机4.34万台,分别较上年增长5.55%、26.15%和6.11%。2016年全国打捆机增长近万台;2017年到10月中旬,全国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打捆机约1.09万台,同比增幅在11%以上,预计今年全年整个打捆机的销售数量可接近1.4万台,是历史上增加台数最多的一年。

二喜我国成为秸秆打捆机制造大国。粉碎还田、收集打捆等研发和制造能力快速提升,特别是打捆机是属于秸秆机械中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中高端农机产品,从过去完全依赖进口,国内没有打捆机生产能力,到目前,我国打捆机的品种数量和量产能力己居世界第一位,年生产能力在5万台以上。从今年秋季展览会上充分彰显出的我国农机工业在打捆机上的研发制造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三喜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扩大。机械化在秸秆综合利用上担重任、唱主角,作用越来越重要。201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7.2亿亩、捡拾打捆面积达0.65亿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3亿亩,机械化利用秸秆总量达到4.65亿吨。

四喜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深翻还田、旋耕还田等综合耕作技术正在研究与示范推进。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等重点项目,将秸秆还田列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重要内容,推动各地构建包括秸秆处理环节在内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适合当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和离田作业模式。

五喜秸杆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继续加大秸秆利用机具购置补贴和深松整地补助的支持力度。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创设机械化作业补助,安排专项资金补助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这些政策起到了激励促进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制造,刺激激动了市场需求。

盘点秸秆机械化还离田行动累累成果,尚有忧虑

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在秸秆机械化还离田行动推进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与忧虑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忧是在推进思路打法上有偏颇。关于秸秆综合利用,中央政府有着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工作要求,强调秸秆利用农用为主、还田为主,优先开展就地还田。可是在一些地方,今年以来把秸秆机械化打包离田作为重点来实施,支持力度大,购买秸秆打捆机给补贴、打捆作业有补贴,敲锣打鼓大力招商引进秸秆离田后综合利用企业,而对理应作为重点支接的秸秆就地还田重视不够,办法少、支持少、过问少,任其农民自行推进。

因为秸秆直接就地还田,见效慢,还有焚烧的风险,领导要担责任;打捆处理,“一打万事大吉,一打了事”。因此2017年秋季不少地方到处是一片机械打捆的景象,把本应当留在田里培肥地力的秸秆宝贵资源,都在资金补贴的驱动下弄走,在经过打捆、运输等多环节更多能源消耗下,搞得不偿失低效益的所谓生物质发电,把本应该土壤吃下的“食物”,强行掠夺走,只能会更加剧了土壤的“饥饿”。

二忧是保护性耕作秸秆机械化覆盖还田面积少、比例低。从国际上秸秆利用成功的做法看,保护性耕作应当是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利用的主要形式,这样既使秸秆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同时生产环节作业成本也低,不会给带来土壤易受风水蚀的问题,生态效益明显。

然而,据有关数据,2016年我国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秸秆的面积才仅为1.3亿亩,占秸秆利用的比例相当低,还没有美国爱华荷州一个州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多。

三忧是把落后、破坏土壤结构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铧式犁耕作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农机作业模式进行推动。对土壤过度的耕翻,通过铧式犁深翻埋秸秆方式,除了能把秸秆当年翻埋土壤里,解决一时焚烧问题外,严重的是带来相关无法破解的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过度的耕翻,会给农业和土地生态带来灾害性的危害。北美州三十年代前后遭遇的“黑色风暴”,使美国农业倒退多少年,给人类的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本人2015年春季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吉林省九台市几个乡镇也亲眼看到,连续几天的6级以上的大风天,把连续多年采用旋耕耕作方式的地块表层近3厘米的表土,吹起刮走,把原垄形基本吹平;而相邻几里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的地块,不但土层没有刮走,并且落下厚厚一层刮来的表土。美国等国近些年基本淘汰了铧式犁耕作方式,在美国最著名的农机展会上几乎看不到翻转犁等犁耕、旋耕机械产品,其整地耕作机具,都是采用深松铲、圆盘刀类使土壤不过于细碎和具有一定保护功能的土壤工作部件。

另一方面,使玉米生产成本上升,国家不补贴农民就要减收。翻埋秸秆主要在玉米地进行,翻后要耙两遍,再加上镇压,同目前常规作业比较一公顷要增加近千元的作业费,比保护性耕作增加更多;并且这种耕作方式失墒严重,春季播种后如无及时雨难以拿全苗。

四忧是秸秆离田机械发展快,显现产能过剩的苗头;而秸秆机械化还田关键机具品种缺乏,供给跟不上需求。秸秆离田机械研发制造厂商多,打捆机品种多,市场己出现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相当一部分打捆机完全是靠仿制购件装配,缺乏核心技术,是一种“打快拳”的方式进入打捆机市场,拼低价,工作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由于保护性耕作秸秆复式类整地处理的机具,研发难度大,地域间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差别多,示范推广周期相对长,主动进行开发的农机科研与制造企业少,似乎谁也不想做一个开路先锋,都在等着条件适宜的跟进。因此说,在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发与制造上明显是短板。

深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离田,抓住关键

问题就是努力方向,怎样去应对挑战?把秸秆机械化还离田行动推进得更好?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要统一工作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秸秆机械化还离田工作的思想,必须认识到,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离田,解决农业面污染源问题,就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关系着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要修正推进思路。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坚持农用为主是方针,推进秸秆就地就近肥料化还田与饲料化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机械化还田离田是主要手段,我们的推进路径、政策技术支撑、作业方式、农机创新研发重点都要向这方面调整。在解决当前秸秆难题上,不能走依靠消耗高能源去利用转变利用秸秆的不科学之路,不能走为解决眼前秸秆不烧的问题而埋下加剧土壤遭受凤蚀水蚀的风险之路,不能走高成本、低产出、完全靠政府财政补贴的不可持续之路,不能走秸秆离田时把部分优质土壤带走的歪路,坚定不移走低成本、可持续、以市场为主导、以机械化秸秆就地还田特别是覆盖还田为主体的的秸秆利用的新路。

三要学习先进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去年笔者到美国对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笔者认为,美国的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处理模式与机具作业方式,值得学习借鉴。

在美国35.4百万顷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中,保护性耕作面积已占70%,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己成为美国的主流耕作播种制度,秸秆覆盖耕作制度已经常态化,带动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以爱荷华州为例,玉米生产的土地耕作和培肥地力主要集中在收获后进行,为春季及时高质量播种和玉米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播种后到收获前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免耕、少耕约占40%,条带与深松整地耕作占50%。玉米田以采用耙片深松复式整地机作业整地为主,土壤工作部件主要是耙片;同时,为了土壤结构的健康,对于机具作业后使土壤团粒结构造成破坏,不适宜玉米生长,易风蚀、水蚀的翻地、旋耕包括旋耕灭茬的机械作业方式,基本没有采用的,当地农场几乎看不到灭茬机、翻地犁、旋耕机等农机具。

爱荷华州是美国粮食的主产区,全州1.8亿多亩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面积目前己超过82%,达1.4亿亩,秸秆全部实现就地还田,近三十多年不但粮食稳定稳定提高,而且生产成本特别农机作业成本,由原来占整个粮食生产成本的25%,下降平均接近18%,同时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风蚀水蚀问题大幅度下降,土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藏粮于地”,粮食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大幅度提升,以价格的优势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在美国玉米、大豆一季作物种植区,各农场从当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采取美国称为秸秆覆盖不同管理方式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即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秸秆全覆盖条带耕作保护性耕作模式和秸秆全部留田秸秆耙混保护性耕作模式。

四要积极研究开发秸秆还离田机械化装备技术。没有秸秆还田离田装备和技术的有效供给,就没有国家秸秆综合利用基本目标的实现。农机行业应当以敢于、勇于担当的精神,像美国苹果公司在手机上引领需求一样,在秸秆还田机械化特别是保护性耕作装备上引领农民需求和使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参考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做好需求分析,争取资金投入,研发生产急需、农民急用的高性能大中型保护性耕作复式整地机械、条耕机、垂直深松机、垂直复式秸秆处理和苗床整地机具,少免耕播种,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玉米、花生等果实茎秆联合收获机和水稻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方面的机具装备。围绕主要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需求,开展重点机具的研制和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深入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耕作技术,加强试验验证,探索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的秸秆机械化处理工艺路线、机具配套方案、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积极提出制定秆秸还田机械化技术标准和规范。

本文原创作者:大田传媒|农机360网 《农机新观察》特约评论员 李社潮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