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形势大好
近来形势很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贸易战长期化、股市汇率双跌、房市冻结、亿喵问题、粮库着火、P2P暴雷、湾湾起风。总的感觉是按了葫芦起了瓢。
那为什么还说形势大好呢?
因为本来大家都埋头走路,对于路是不是出问题了、采取漠不关心,或者鸵鸟埋沙的态度。总觉得路宽着呢,路对着呢。
现在遇到路堵了,大家才发现,哦,好像是有点问题。
而且,路堵得越久,堵上的人就越多,考虑这个问题的人,自然也就越多了。
虽然大部分人刚刚抬起头来看路,还看不清。很多人人行道马车道汽车道傻傻分不清楚,红绿灯什么意义也搞不清。
但关心就是了解的开始。
不是有句话嘛、当人类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到造出宇宙飞船,这中间也就1000年。相对从猿到人的3000-5000万年,1000年只不过是眨眼般的一瞬间而已。
1、关税是双刃剑
自从贸易战以来,红粉们又辛辛苦苦发明了很多概念。有些是新发明,有些是旧发明。
其中一项发明就是:关税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农业。因此贸易战不能低头。一定要确保粮食安全,这是大国核心利益。
应该说、这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项发明了。只不过年年都有人重新发明一次。
关税和补贴,是否真的是中国农业、中国粮食安全所必须的呢?
先给答案:显然不是的。甚至任何的关税和补贴,都不可能是大国的核心利益。
关税是双刃剑。任何国家都可以选择设置高关税、不让国外产品进来。但这么一来,国内消费者就要付出更大的购买成本。另外一个隐性成本就是利用这些商品发展经济的速度就受到阻遏。
日本和韩国确实为了保护本国农业,设置了农产品高关税。但是吃的东西就很贵。没听说日本人最大愿望就是一个人吃一个完整的西瓜吗?这是老王在日本京都街头拍的一张照片:
这个结露的绿皮大西瓜,标价有点看不清。拉近看:3900日元。约合240多人民币。
这样的西瓜你吃得起吗?中国10多块钱、20多块钱的西瓜进不了日本和韩国,日韩消费者就只能接受200多人民币一个西瓜。韩国人更有趣,一家人吃葡萄,每人分三个。
不过,确实要承认:对农产品设置高关税之后,日本农产品这样的价格,日本农民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
中国农产品目前的国家指导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价,中国农民显然只能过着比赤贫稍好一点的生活。
小红粉们肯定不解了。按照这样的逻辑,就更应该加高关税壁垒,加大农业补贴了呀。老王你在支持红粉们吗?
小红粉是没有脑子。中国5.77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其中包含3亿多农民。国家设置多高的关税、多高的补贴,才能让3亿农民都过上不错的生活?补贴得过来吗?
如果要用全中国10亿非农人口去补贴3亿多农民,相当于每个3口之家多生一个孩子。有可能进行如此大的力度的补贴吗?就算美国不提反对意见,大国人民承受得起?
关税和补贴,在让中国农民普遍富裕之前,必然会导致中国物价飞涨,居民日常生活成本高企,导致经济倒退、发展减速。
2、大国实际上无法实现粮食完全自给
由于规模小、技术低、缺乏改善生产条件的资金扶持,中国农产品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很难提高。中国很多粮食作物的品质、不如国外进口的品种。但成本却超过之。
拿大家最熟悉的大豆做例子,泰国白米到岸价每公斤2.5元,比国内稻米的国家收购价还低。
美国大豆到岸之后的零售价每公斤3块钱出头,在出油率方面碾压国内品种,国产大豆零售价是4-5块钱,除了国家粮食部门统一收购之外根本就没市场。
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9553万吨。以国产大豆200公斤/亩的产量来计,我国需要新增4.78亿亩耕地,才能弥补。我国为了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再新增近5亿亩耕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整体来说,我国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粮食的完全自给自足。特别是在人民对饮食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都极大增强的今天。
不但耕地面积不行,用水也是问题。农业是用水大户。单位农业生产消耗的水,是城市居民的很多倍。
很多人不知道、造成水污染的第一原因就是农业。灌溉、施肥和除虫,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广泛遭受污染。对于广泛缺水的中国来说,抽取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更加剧了水污染。近年来,地表塌陷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3、粮食问题,不必强调完全自给
对于小红粉来说,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粮食和其他物品,都要自给自足。否则就会被国外卡了脖子。
强求各种资源全部要自产的想法,其实毫无道理。究其根本,还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心理念念不忘。觉得自己应该强大到无所不能的程度。如果做不到,心理就很受伤、不愿意接受现实。所以说片面强调粮食自给的人、大概还生活在“备战、备荒”的年代。
殊不知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技术和资金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强大到足以成为完全自给的程度。美国也做不到。
如果硬要说有,那也只存在于对物质的丰富性要求和数量要求都极为低下的不发达国家。通过遏制人民需求的方式、来满足这样的需求。比如大清。闭关锁国的大清确实可以完全杜绝国际贸易,但大清国民享受到的物质条件,怎能跟国际贸易极大丰富的今天相比呢?
就说那个圆珠笔钢。每年就几十吨的需求量。如此小的批量,即使掌握了技术,生产也不一定划算。如果考虑到研发还需投入成本,就更得不偿失了。能买则买了。
当然,粮食与圆珠笔不同。没有圆珠笔还有钢笔,没有粮食人是要饿死的。
但是,日本韩国粮食自给率45%,也没见人家哭爹喊娘、饿死街头。
世界上农产品输出国太多太多。很难想象会由于什么变故,搞到这些国家全部都联合起来、不卖粮食给我们。
如果大国的外交搞到全世界都不卖粮食给我们。感觉这样的国家其实也没啥必要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了。可以自我开除球藉了。
所以、只要主粮能实现基本自给,譬如50%,就可以了。在这条红线以上,大国核心利益,依然是有保障的。
主粮基本自给之后,其他数量和品种不够的部分,自然可以从农业更发达、单产更高,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这样依然足以保障国家安全。
这样一来,总的成本不但可以降低,而且由于从事经济效益低下的农业生产的人减少了,国家补贴这部分人的总预算也可以降低。
一定要追问,万一打仗或者外交环境恶化,人家不卖给我们怎么办?
那为什么不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跟人打仗、为什么会外交环境会恶化呢?
六七十年代发动知青到西双版纳种橡胶。最后生产出来的橡胶,成本比从马来西亚进口更高。为什么不从马来西亚买?因为红色广播和发动马共闹革命,马来西亚因此不卖橡胶给我们。
这到底是知青的错、马来西亚的错、还是大国输出革命的错?
4、中国农民贫困的根源
再引申一步、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其实道理非常非常非常的简单:是因为农民数量太多。如果没有任何补贴的存在,如此大数量的小农经营者,其产品一定是仅有微薄的利润。这才是符合规律的。
可是由于农民数量太多,使得通过关税壁垒和加大补贴两种方式,都不足以让他们富裕起来。
组织一个1400人的奥运代表团。每个大国人民拿出100元钱,该代表团就有1400亿人民币的预算。平均每人一个亿,够拿很多金牌了。
如果大国要组织一支140万人的军队。每个大国人民交出1000元钱,该军队就有14000亿人民币的预算。足够保家卫国一年(2018年中国军费约1万亿人民币)。
如果大国要补贴农民,每个非农民要拿出多少,才能让3亿多农民每个人都达到城镇居民水准?按照2017年水平来看,大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粗略计算,大概非农要给农民补贴1万多。
每个人拿出100块钱容易。1000元也还是拿得出的。每人拿出1万多,有可能吗?
所以、正是农民太多、而且又补贴不过来、才导致大国农民贫困。想要依靠补贴,不仅引起大国贸易伙伴的关切,事实上也不可能决定性地改善大国农民地境遇。
5、农民少,耕地少,农业就没法搞了吗?
我们经常说,我们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以上的人口。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我国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是用世界上11%的农业人口,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就不值得夸耀了吧?
如果农民减少,耕地减少,是不是粮食就少了?
当然不是。美国农民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可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以色列几乎没有耕地。土地面积极小,但以色列农业很强。依靠滴灌等技术,粮食95%自给,还出口大量谷物、油料、肉类、咖啡。
美国占人口总数的1%的农民、养活了美国3亿人口。并且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
小红粉不高兴了、指出:美国自然条件好。平原多。
好,荷兰,约等于重庆的一半那么大。荷兰农民占全国人口3%。创造了荷兰GDP的2%,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创造了GDP的10%。
2015年,荷兰农产品出口824亿欧元,约6127亿人民币元;中国农产品出口4681亿人民币元。
现在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不是进口粮食冲击,而是农民太穷。太穷就导致很多农民放弃农业;而坚持农业生产的,也缺乏资金和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都知道中国农民不容易。很辛苦,收入低。但我们更不要忽略、农民即使吃自己种的粮食,都是不划算的,因为他出去打工可以赚更多。超市里大量进口粮食买了吃就可以了。
所以,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用电量大幅下降,主产区小麦收购量暴跌,都说明农民正在放弃农业。这才是应该警惕的危险势头。
要改变这一势头,最根本的办法是:让农民富起来。
6、如何使农民脱贫致富
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总的来说只有1个方式:
使农民数量减少。
国家始终坚持18亿亩耕地是红线。但国家从来也没说必须有3亿农民。实际上,美国可以用1%的农民养活全国人民还有出口,大国即使技术差一些,环境恶劣一些,用2%-3%的人口养活全国人民、理论上是做得到的。
也就是说,如果将来每个农民,借助规模化和技术化的工具,种以前10个农民种的地。就可以使中国农民从现在的约30%,降低到3%。
这样每个人还是可以吃饱饭,并且粮食自给率依然维持在必要的安全线以上。但一个农民的收入可以是现在的10倍。
多出来的农民怎么办?主要是两条路,第一继续留在农村,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进城市。
我国城市化进程依然方兴未艾。上海、北京,虽然人口压力大,但我国不缺土地。2017年上海行政区划有6000多平方公里。但建成区仅1500平方公里。同样的日本东京都市圈13400平方公里。可见我国城市化还大有潜力。
很多人担心城市容量,城市容量和核心区容量是两个概念。中国农民都在陆家嘴呆着那当然不现实。但中国这么多1、2、3、4线城市全都住满了人,再也塞不下,那也是不可能的。
城市有更多的资源富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城市对资源的利用更高效,
城市促进更多的分工合作,意味着更高的产品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城市有更高的单位土地建筑容积率。同样的面积可以住更多人。
假如我国真的一点土地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如果从仅剩的18亿亩耕地当中拿出1亿亩,转变成工商业和住宅用地,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效能远高于第一产业,因此这1亿亩耕地转变出来的收益,我们去购买粮食的话,依然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如果感觉这样做很危险的话,也许50年后,中国有50亿人的时候,这就是唯一的操作办法了。
然而现在政府却采用限制的方式、有意识地驱赶一些被认为是“低素质”的人口,窃以为,这不但对城市不利,对国家也不利。
因为这些“低素质”的人口回到乡村,会怎样?我们都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是什么样的后果。前面我们也提到,17年数据城镇居民收入中位数已经是农村居民的两倍多。改开红利更多落到城镇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头上,长久如此,必然造成深刻的社会问题。
7、结语
关税、补贴、不可能决定性地改变中国粮食不够吃的状态。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们即使大力发展农业,也依然养不活世界第一的人口。
既然我们不可能通过补贴和关税使农民致富,又何必用这种方式,让数量庞大的农民,半死不活地被牵制在贫瘠的土地上呢?
因此、最后的药方:
第一:持续推进改革和开放,提供更能满足国民需求的、品质更佳的社会服务产品;
第二:保持进口外国粮食,养活现在的人口;
第三: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总数;解放这部分农民,使他们成为第二三产业的合格建设者。
第四:使最擅长农业生产的少部分农民生产出足够维持大国主粮警戒线的粮食。
从以上四条可见,只要坚定地持续推进改革和开放,其他三条就肯定有把握逐步实现。
因此,关税和补贴从来就不是大国的核心利益,只是徒增贸易伙伴关切;更没理由坚守;相反,改开才是最符合国家和人民核心利益的坚守。(全文完)
(来源:王小靠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