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李向阳之原型郭兴老将军:看到“东方红”高兴的不得了

发布时间:2017-06-26

今日上午,原北疆军区司令员、著名抗日英雄、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之原型郭兴老将军莅临中国一拖,参观了中国一拖三装厂大轮拖生产线和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中国一拖党委书记助理、工会主席田鹏受中国一拖董事长赵剡水之托接待了郭兴老将军。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郭老为一拖团员青年代表上了一堂简短而生动的党课。

今年已经94岁的郭老首先讲起自己与“东方红”的三面之缘。1962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一拖,看到工人们吃的都是窝窝头就咸菜,问大家觉不觉得苦,工人师傅们说:厂子刚建立起来,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吃这个就可以了。听到这样的回答,让他十分感动。1975年,出席外事活动的郭老在南斯拉夫看到驰骋在田间的“东方红”高兴的不得了,至今印象深刻。

郭老题字:东方红现在成了世界红

郭老说:“看了一拖先进的生产线,听了介绍,‘东方红’已经不是中国红而是世界红了。像习总书记讲的那样:既要向前走,又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拖的团员青年更要记住老一辈人曾经走过的艰苦卓绝之路,同时迈开大步踏上未来之路。你们从红旗下走来,是党的后备力量,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企业的未来。”他嘱咐团员青年,听党的话,立足眼前,放眼未来,踏实勤奋,做好工作。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明天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11.jpg

《平原游击队》

可以说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电影,看过的一定不会忘记那位手执双枪、驰骋沙场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而这个传奇式的抗日英雄的人物原型就是原北疆军区司令员郭兴。

此前,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CCTV-7)《军旅人生》栏目对郭兴进行过专题报道。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时的视频,在回顾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郭兴的传奇人生!

1、16岁的敌后武工队队长

郭兴是河南省新乡市高庄乡金章村人,16岁参加了八路军,此后南征北战,半生戎马生涯。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的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郭兴的老家。夜里,郭兴瞒过父母,与同村的16位青年挤进了抗日队伍。由于当时郭兴只有16岁、个子又矮,指导员不要他。但是倔强的郭兴不肯放弃,硬是跟在部队后面走了三天三夜。“部队首长问:‘小倌儿,你那么小,打起仗跑都跑不动,为啥非要当兵?’我回答说,毛主席都说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又没说小孩不能上战场。”部队首长拗不过郭兴,只好把他留下。就这样,他成了山西省平顺县抗日政府的一名通讯兵。

11.jpg

16岁的敌后武工队队长郭兴

随后,县公安局成立公安队,16岁的郭兴当上了队长。“我识字,上过四年学。首长交代任务给我,让我登‘花名册’。我说:‘不会。’首长解释就是登记人名。我赶紧说:‘这个会。’”如今年逾九旬的郭老回忆起当年,还说起了一件趣事:当时,有个队员姓裴,郭兴不会写这个“裴”字,跟这个队员商量“能不能不姓裴”?结果惹恼了那个队员。

就这样,“当了13级干部”的郭兴带领队员天天跑步、投掷石头做的手榴弹、锻炼身体。直到有一天,郭兴被“一个大官儿盯上了”,这个大官儿就是太行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他找到郭兴,把他调到敌后,担任太行山五分区武工队队长。

11.jpg

担任辉县第一任武委会主任(今人武部部长)时的郭兴

郭兴接到这个命令,特别兴奋,但他没忘问首长能给自己几个人几条枪?皮定均司令员说,队员可以去公安队里动员,枪要靠自己从敌人手里缴获。话虽这么说,但为了帮郭兴开展工作,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皮定均还是咬牙给郭兴配了两支枪:一支比人高的“汉阳造”步枪,另一支是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的短枪。可子弹只有5发,还有8颗手榴弹。临别时,司令员让郭兴立下军令状,要在一年内把部队发展到70至80人;缴获100条步枪;消灭100个敌人,而且必须包括5个日本兵。

于是,一个16岁的少年开始了敌后武工队队长的生涯。“那时候,小啊,觉得一年的时间可长了。我带着三个战士躲在老乡家里,天天趴在窗口等太阳落山才敢出门活动。那真是‘度日如年’。”

好在很快,郭兴就找到机会,趁3个伪军在屋内吃饭时,把他们的枪给下了,一次就夺了3条枪和90发子弹。

那次经历极大地鼓舞了郭兴。几个月后,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郭兴在消灭日伪军的同时逐渐武装起自己的队伍,武工队慢慢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郭兴自己挑选了两支从伪军手中缴获的手枪,别在腰上,成了一位“双枪队长”。

2 横刀立马,勇闯敌营

眼看一年的期限就要到了,消灭5个日本兵的目标还没完成,郭兴有点按捺不住了。可是害怕遭到袭击的日军往往是百余人一起出城“扫荡”,势单力薄的武工队不敢贸然进攻。于是郭兴决定主动出击。

11.jpg

任独立营营长时的郭兴

1941年12月的一天中午,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穿上衣服还行,可把日本刀往腰里一挂,出事儿了。”人小刀长,“刀鞘拖拉到地了,我一看这不行。那骑马吧,这样就看不出来。”骑上从军区软磨硬泡借来的三匹高头大马,郭兴和两名队员“威风凛凛”地来到日军盘踞的一座县城。

当时,城门边有一个日本兵带着两名伪军正在站岗,见“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过来,忙不迭地敬了个军礼。郭兴拔出双枪,不等那日本兵反应,“啪!啪!”两声,那名日本兵的脑袋已然开了花。站在旁边的两个伪军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也被郭兴的队员击毙。

随后,郭兴和队员冲进城内,快马加鞭地向城内的日军总部冲去。时值日军中午休息,一些日本兵在街上闲逛,他们多数都没带枪,只在腰里别一把刺刀。郭兴策马快跑,和队员一起,见日本兵就开枪,打得他们死的死、伤的伤。短短20多分钟,整个县城就被搞得人仰马翻。等日军反应过来时,郭兴他们早已跑出县城,消失得无影无踪。

11.jpg

朝鲜战场上,郭兴与因受伤即将退役的战马合影

自此,日军一听到武工队就胆颤心惊,郭兴的名字也在那片土地上流传开来。

为了敌后斗争的需要,郭兴专门到分区敌工部学了两个月日语。70多年过去了,郭老依旧能口齿清楚地说上几句常用日语,像“你好”“你辛苦了”“立正”“向右看齐”“报数”,等等。

正像电影中的情节那样,郭兴带领的敌后武工队越战越勇,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没,夜炸洋桥、火烧城隍庙、西王庄截粮、智擒汉奸“贾大头”、攻打高家庄等,打得敌人心惊肉跳。敌人重金悬赏捉拿郭兴,妄图毁掉武工队,但始终没有得逞。

参加八路军后,郭兴先后指挥了100多次战斗。抗日时期,郭兴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47年元旦,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发表通令,嘉奖郭兴率领的武工队为“模范武工队”。当时的新华社记者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出长篇通讯《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20世纪5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事迹成了小说《平原枪声》的素材,而随着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平原游击队》的上映,“李向阳”的名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11.jpg

郭兴与“李向阳”扮演者郭振清合影

对此,郭兴总是谦虚地说,电影里是把多个英雄的故事集中到了“李向阳”一个人身上,“事迹也不全是我的。而且,跟着我出来打鬼子的,牺牲了很多,我现在却在享受荣誉,问心有愧呀。”

3、离休司令的使命

然而,“李向阳”的传奇并没有止于抗日敌后武工队。郭兴自题的一首诗,真实写照了自己的戎马一生。“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

11.jpg

时任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王震(左)与郭兴亲切交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郭兴受命担任志愿军某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第一批奔赴朝鲜战场,指挥了朝鲜“1089·6高地”的战斗。因为在这次战斗中的出色指挥,郭兴荣获抗美援朝“独立自由勋章”的嘉奖。朝鲜战争结束后,郭兴被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他先后担任济南军区干训科长、军训科长、训练部副部长、陆军第五师副师长、师长等职。1982年后,郭兴出任北疆军区司令员。1988年离休回原籍,住进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

11.jpg

离休后的郭兴,很多时间和青年人一起度过,他说有责任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的郭兴虽是耄耋之年,但英雄气概不减当年。在他的倡导下,洛阳市成立了由18位老同志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先后在洛阳、郑州、北京、西安、青岛、乌鲁木齐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做报告600多场,听众达50多万人次。

郭兴说:“作为一名老战士,我永远忘不了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16岁参加抗日队伍,几位亲人被这场战争夺去了生命,一同参军的16位同乡,到抗战结束牺牲了13位。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

■ 本期摄影:贾克智 闻建明 张江涛 陈增义

■ 资料来源:

视频:CCTV7《军旅人生》

图文:人民画报 2015年8月第8期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