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于中国一拖铸造公司机加车间的普通车工杨宏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他拿下了河南省职工技能大赛车工比赛的第一名,随之而来的是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河洛工匠”、中国一拖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诸多荣誉像雪花一样飘然而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在车工岗位26年的坚守,更是他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初次比赛
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见到杨宏哲前,先看到的是他的简历,简历有4页: 第一页是他的基本情况,第二页是工作简历,这一页上只有一句话:1991年至今,车工。而剩下的两页都是他所获得过的荣誉。
对于工作简历栏里这唯一的一句话,杨宏哲说,1991年从技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当时的一铁厂车工岗实习,实习结束也就开启了他的车工生涯。
他说,在学校学的是这个专业,所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就自然的选择了这项工作,最初找工作也就是奔着养家糊口这个目标,没太多追求,够吃够喝就行。后来,结婚有了孩子,身上的担子重了,就想着要多挣点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工作上也就更用心了。
这样平淡的日子和工作,在1999年的一天发生了改变。那一天,杨宏哲当时所在的车间搞了一次内部小规模的车工技术比武,尽管当时的比赛难度不大,参与人数也不多,但他却在比赛中干出了一件精品,也因此获得了那场比赛的第一名。
“也许这个第一名在很多人眼里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但它却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杨宏哲说,听到宣布名次后,车间还对他加工的零件给予表扬,还有人向他请教加工方法,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普通,但技术含量还挺高,挺有意思的。
从那一天起,车工这份工作在杨宏哲心里不仅仅只是一份养家糊口工作,他开始喜欢这份工作,开始在工作中找寻更好的自己。
暗下决心
干啥都要干出个样来
那次比赛后,杨宏哲开始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他告诉自己:无论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来。
随后几年里,杨宏哲系统学习了《车工工艺学》等专业书籍,并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很好的和实际工作结合,遇到难题想方设法解决,车间里和车工工作有关的问题他总是冲在前面,在身边同事眼里工作中的他总有用不完的劲儿,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这样不好吗。”杨宏哲认为,同事们给他的这个外号也是对他工作的一种肯定,工作中有这样一种疯狂的精神挺好的,能让自己成长的更快。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抱着“万无一失”、“干就干好”的信念,一直在努力向前狂奔。每次工作中遇到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的疑惑时,他总会把相关的材料和图纸带回家挑灯夜战、不停钻研,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明白。
每次解决一个难题或加工了一种新零件,他总是会记录下整个过程,无论是各种业务难题、解决方案及改进措施……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对照这些,他还会举一反三,写下心得体会。这些年他一共写下了3本厚厚的实用技术笔记,并将这些经验很好的用在了工作当中。
在用2500mm落地大头车床加工风力发电2KW锁紧盘时,由于毛胚的直径大、重量重,加上机床自身的刚性差引起的震动以及刀具耐用度差等原因导致质量和产量的下降。对此,杨宏哲认真分析研究,通过设计和安装支撑卡盘托架、辅助支撑,选用耐冲击、耐高温、耐热性高的刀具材料,及选用合适刀具等,使加工效率提高了150%,刀具消耗降低45%。
他还通过增减移动平衡块的重量和位置、改进夹具夹紧的位置、增加辅助支撑和提高刀杆的刚性等方法,使机加工厂804、904、1204半轴加工的生产率提高了85%,产品合格率达到了99.5%。
十年“征战”
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如果多年前的那次比赛让杨宏哲喜欢上车工这份工作,那么从2006年开始的10年就是杨宏哲在比赛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10年。
2006年,中国一拖举办了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杨宏哲参加比赛,取得了车工组第3名的好成绩。随后的几年,杨宏哲先后多次参加了洛阳市职工技能大赛、中国一拖技术比武、全国技能大赛选拔赛等诸多比赛,每次都能跻身前10名。
“起初拿到这样的名次觉得挺不错,可是次数多了,总会想是不是自己真的就这样了。”尽管在不断地比赛中,杨宏哲的技艺在提高,并一步步从普通车工晋升为主任技师,可常年的“征战”成绩却“原地踏步”,不再参加比赛的想法开始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直到2016年,洛阳市第五届职工技能大赛开赛,是否参加成了杨宏哲必须面对的“难题”。
“这10年里曾经和我一起比赛的人,很多已经是裁判了,可我还是选手,加上我腰部有疾病,怕很难坚持长时间的高压比赛。”所以这次接到比赛通知后,杨宏哲一度想要放弃这次比赛,但最终他还是答应参赛,他想,再给自己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实操比赛中,杨宏哲分到的机床出了问题,无法加工出符合精度要求的零件,他立刻向主办方反应,换上了备用机床。但两台备用机床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刻度板不清、不准,严重影响加工精度,是继续还是放弃?杨宏哲陷入纠结。
“已经这样了,就拼一次吧。”杨宏哲整理好情绪后,暗下决心。于是,他用自带的磁力表代替刻度板,开始加工零件。比赛加工的是复杂的四件套,又因更换机床耽误了不少时间,因此在加工第3件的时候,比赛时间到了。看着没加工完成的零件,杨宏哲非常失望,也许他的比赛生涯就要这样画上句号了。
几天后,杨宏哲得到通知,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赢得了河南省区域职工技能大赛的入场券。原来,尽管在实操比赛中没能充分发挥水平,但他的笔试成绩是第一名,且遥遥领先其他选手,综合两项成绩后,他赢得了机会。
追梦圆梦
用成绩证明最好的自己
尽管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河南省区域职工技能大赛,但在杨宏哲眼里,这个第二名是有缺憾的,接下来河南省的比赛就必须咬紧牙关,用最佳的状态,最好的成绩证明自己实至名归。
河南省区域职工技能大赛开赛前是为期一个月的“魔鬼训练”,白天8点到晚上6点是不停歇的实操训练,晚上7点10分到9点30分是理论培训。那时候是9月中旬,是“秋老虎”最厉害的时候,闷热的天气、满负荷的训练,让杨宏哲觉得焦躁。
“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杨宏哲说,理论考试的范围涉及职业道德、机床构造、操作技能等很多方面,只靠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训练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每天晚上回去后还要在“国家职业技能试题库”里找题背,我大概背了12000多道题,但这还不是全部。
就这样,杨宏哲抓住每一分钟,“十一”假期他也没有停下来。10月15日,河南省区域职工技能大赛正式开始,杨宏哲在笔试和实操中拿下了双料第一,当之无愧的拿下了比赛的第一名,并被授予河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回首10年比赛经历,杨宏哲认为追求更好的成绩无可厚非,但比赛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他记得一次比赛中看到有人用绘图工具很快地将图纸程序输入机床,而当时他还是手动录入,仅这一项就比别人多用去半个小时。“时代在进步,光有手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需要了。”杨宏哲说,那一次让他认识到绘图软件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之后的一次手动数控编程的图纸上出现了“椭圆、特性面”时,繁琐的程序让他有了危机感。
于是,他开始学习利用一些简单的绘图生成软件,不懂的地方就像车间的技术人员询问。现在,杨宏哲已经熟练掌握了数控车及加工中心的操作与编程,他还曾在《拖拉机报》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薄壁套的异型加工》。
今年“五一”,杨宏哲不仅参加了公司的劳模座谈会,还代表中国一拖参加了洛阳市召开的表彰大会,获得了“河洛工匠”的荣誉。他说,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公司搭建的平台,他是比赛中成长起来的。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利用好公司搭建的平台,苦练技能,不断成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收获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