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人谈农机“五味”齐全

发布时间:2016-10-10

早年间,做农机可谓是“削铁求生”。俗话说:做农机这个行当,是“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买卖。

由于党的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人得益于此,从边缘社会群体中不断成长为农业生产经营中颇具规模、不可替代的主流队伍。农机人也的确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机市场为此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以此同时,各地的农机人皆扬眉吐气、斗志昂扬,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刷新、政策的不断变化,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不公平竞争,很多地区因补贴资金不足,不少代理商为垫补走上绝路。同时,有些地区还借地方叠加补贴,地方官员玩权渎职、贪腐成风。同一个地区、县与县之间价格差异巨大,成了倒爷发财致富的桥梁。

一、说说农机人的辛苦奔波

笔者曾写过一篇“农机无闲时”文章,文中提到:农机人365天没有一天有闲时,“忙”成了农机人的生活习性。重复的话我就不多说了,要说辛苦:首先农机人全年就没有星期六、星期天的概念,忙完了销售,忙服务,忙完了服务,忙讨债,忙完了讨债,忙年会,忙完了年会,忙促销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笔者从事农机行业三十多个年头,不知不觉到了“花甲”之年。

尽管如此,我总觉得“辛苦”成了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忙碌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标志,苦有苦的乐趣,忙有忙的收获。

二、谈谈农机人的酸甜苦辣

农机人谈心酸,我相信同行都有一个体会:苦和累都不怕,怕的是寒心、心酸。

寒心的是代理商对补贴政策的变数“难控”,造成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失误,过去的竞争“经验”成了失误的头等大敌。过去讲究“抢在政策前,抢在季节前,抢在对手前”。现如今,成了谁抢在政策前谁的风险就越大,谁抢在季节前谁的失误就越多,谁抢在对手前谁就倒闭的越快。

农机补贴政策的不稳定,让“聪明”的代理商有苦难言。代垫补贴资金成风,有部分省市,一些代理垫补资金泡汤,14年、15年的补贴资金成了账本上的符号。心酸的是同行们之间的这种无序竞争仍在继续加大,农机人舜间辉煌将成为历史。

三、诉说农机人的无奈心酸

大家会说:老童,农机人没有你说的那么悲惨吧?过去数十年的的农机人也曾辉煌过。

笔者要说的是,农机人的一时“风光”早巳成为浮云。当然部分同行仍然沉醉在梦境中,也无可非议。

首先,党的惠农政策仍在持续,土地使用权转让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小马力轮拖己成为历史的垫脚石,100马力/200马力以上的机型早己进入市场流通。聪明的农机人,超前入市已形成气候。形势虽然看好、而真正买得起大马力段的用户,还是少至又少。加之国2转型升级,资金的压力、库存的压力、代垫补贴资金报账难的压力、市场下滑的圧力、赊账讨债的压力等等,无处不是农机人诉说的无奈。

今年的销售工作已接近尾声,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国2库存机消化而挣拼、甚至,有些自认为品质好、价位高的的农机产品,在国2末日来临之际,才感悟到自己产品“价格”与市场脱轨,失去了最佳销售时间,成了“牛过河拽尾巴“的格局。

在这里,笔者说一句多余的活:一个人再高尚,若无人鼓掌喝彩等于零,同样的道理,再优质的产品没有用户、没有市场同样等于零。产品与人一样,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自身的价值才会有一定的观众和市场。

上述观点与市场现状分析不一定符合现实和大家口味,敬请批评指正。

文章作者:童国祥。

利益相关:童先生系东南某省农机经销商董事长,文章观点仅代表童先生的个人观点,与其旗下企业无关。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