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8-06-11

 

W020180609422565105684.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发表主旨演讲。本网记者 叶晓宁 摄

各位嘉宾,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农民日报社举办的活动。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家看到的都是机遇。今天上午前面有很多领导和专家,都是从机遇角度讲了很多重要的观点,鼓励我们抓住这个机遇。但我个人感觉在看到机会的同时,恐怕还要看到问题、挑战和压力。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危机感。所以,我今天围绕乡村振兴农业面临的挑战做个发言。我们现在谈乡村振兴,首先要明白在什么背景下谈这个事情?现在谈乡村振兴,很多人讲一百年以前,我们开始搞乡村建设,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乡村振兴。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其实乡村振兴更多因为现代化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的问题得到暴露,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你不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你的现代化后面进程就不会很顺利。即使你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有很大提高了,你的结构也是一种畸形的。你会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失调,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我们更多应从现代化进程角度,从未来怎样推进现代化进程角度,看待农业农村问题。

到未来33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间,“三农”问题有新的表现和挑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农业面临的挑战,从2004年以来,我们的农业就出现一种新的变化,就是贸易逆差一直到现在。面向2035、2050年,这个逆差恐怕也存在,而且不断扩大。咱们国家农业的速度不断的上升,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高举城镇化、自由贸易的大旗,中国人还要把这个旗扛下去。扛这个大旗对中国的贸易业和整个国家、民族都很有利。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像中国、日本、韩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农业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2004年到现在十几年,我们开始感觉到这种痛苦。未来这个阵痛会更加的强烈。应该怎么办?最近一个时期,大家都非常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口农产品,这个判断是成立的。扩大进口的确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水平,也有利于平衡贸易关系,也有利于在贸易摩擦里面调解矛盾和纠纷,这些都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从事农业的人怎么办?广大的农民怎么办?所以,我觉得在未来乡村振兴过程中间,一定要牢记这点,未来3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间,怎么样振兴农业?一定要对准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如果从我们自身情况谈怎样发展和怎样调整,恐怕有很多的局限性,也会面临很多未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未来我们要顺应这种趋势,要直面挑战、提高竞争力。

这几年,包括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这四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已经把这个问题点出来。从2015年以来,我们整个农业政策,构建一套新的农业政策体系,这个过程中间已经意识到,把提高农业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要把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追求的目标。我们要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强不强?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竞争力高不高?怎么样提高竞争力?小规模农业人多地少的国情改不了,未来怎样去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我们提出了三支柱的竞争力框架。

所谓三支柱,一个方面是硬拼,拼成本、拼价格。另外一个方面要巧取,划分小规模的农业优势,通过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提高品质竞争力、提高功能竞争力,通过综合措施全面增强竞争力。

从硬拼角度,第一,硬拼就是要改革农产品价格竞争制度和消费制度。市场定价,体制分离。现在几个重要的农产品开始往这儿走了,最开始是糖和油菜,后来大豆和棉花搞了三年的价格补贴和试点。大豆回归玉米那种模式,实现市场化收购补贴。未来稻谷小麦怎么办?这恐怕是一个难点。我们看一下大豆和棉花、玉米,这样一些补贴方式的调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未来需要什么样新的支持政策?恐怕还需要探讨。

第二,提高一般服务的竞争力。所谓一般服务就是OEC的概念。中国的农业政策大部分像科技进步、农田水利建设、农民培训、耕地地力保护,这些领域的投资,在整个农业政策里面所占的比重长期偏低。国际上刚好相反,包括欧盟、美国,最近这十年他们的支持政策大幅度调整,大幅度减少市场价格的支持,增加直接收入以及对农业生产领域的功能性服务支持。增加这些支持,显然有利于降低生产者的成本。如果国家掏钱,财政部掏钱,把农田水利建设上去,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来,加大对各地农作物的推广幅度,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这些投入收入逆差是没有限制的,当然这些投入也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这个恐怕要加大。

第三,规模经营。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村人口的比重也大幅度降低。土地的流转率去年6月份已经到了36.5%,但是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下一步怎样在生产环节,通过土地的流转来挖掘规模经济的效率。同时,还有小规模农业的特点。要在服务环节,最近这两年发展非常快的服务外包。通过部分作业环节的规模经营,包括病虫害防治。农民自己拿着喷雾器喷和无人机的病虫害防治,防治结果不一样,成本也不一样。

这是硬拼角度,这三个硬拼,你再怎么拼,也拼不过欧美国家,拼不过东南亚国家,因为他们的人均耕地面积都比我们大,所以在成本上我们还有空间,但是最终拼不过他们,怎么办?

我们要巧取,发挥中国这种小规模农业,向东南亚地区学习和借鉴。怎样通过三产融合,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包括今天在座有很多的产业链朋友,把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打通、延长。

第二个巧取,农业多功能性,今天上午韩俊副部长也反复强调这点。农业的产品功能,比如说生产小麦、油菜籽、玉米,产品跟产品之间竞争性非常强,因为空间上可以移动。比如说农业的有些功能,把单一的产品之间竞争,把它演化为多种功能之间的竞争。把多种功能特别是非产品的其他功能,地区之间、国际之间不能移动。利用这种特点,来为我们的农业创造竞争力优势。

第三个巧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小规模农业,它的成本是高的,高成本农业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求产品的价格是高价格。要用高价格才能覆盖高成本,现在自由贸易高价格就会导致价格高挂、进口增加。我们要防止进口增加和价格高挂怎么办?就是要靠高品质支撑国内的价格高价。让中国的消费者原以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的价,只有这样理念的形成,小规模农业才有生存的空间。做到这一点,有很多的工作做。包括标准体系、产业形态的构造、品牌的培育。最终形成一种局面,让消费者可选择。只要一提到这是国产农产品,就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一提到这个产品是进口的,就不愿意花高的价格。跟日本的消费者一样,在日本国内做调查,一提到日本农产品,第一印象就是东西好、价格贵。一提到进口的,这个东西不好、价格肯定便宜。我们现在反过来了,一提到进口东西是好的,价格贵的。一提到国产,东西不好、价格便宜。这一定要调整过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

在座很多的涉农企业家,咱们责任重大,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更多